"日烘晴":阳光烘烤着晴朗的天空,
"风弄晓":微风在清晨轻拂。
"芍药荼醾":芍药和荼醾,
# 荼醾:名花。
"是处撄怀抱":处处触动情怀。
# 撄:触动。
"倦枕深杯消不了":靠困倦地倚枕、饮酒也消除不了,
"人惜残春":人们惋惜残春,
"我道春归好":我却说春天归去好。
"絮从抛":任由柳絮飘飞,
"莺任老":任由黄莺变老,
"拼作无情":甘愿装作无情,
# 拼作无情:当是反用苏轼《蝶恋花》的“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为多情恼":不被多情所困扰。
"日影渐斜人悄悄":日影渐渐西斜,周围静悄悄的,
"凭暖栏杆":我靠着温暖的栏杆,
"目断游丝袅":目光追随着那袅袅飘荡的游丝。
清代文学家
高鹗(1738?~1815?),清代文学家。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人,祖籍辽东铁岭(今辽宁)。乾隆进士。嘉庆六年,以内阁侍读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四年,考授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十八年,任刑科给事中,期间因失查八卦教教首林清谋反案,降三级调用。高鹗通晓经史,工时文,好金石书画,亦擅长诗词、小说。其诗取法盛唐,多为近体;词风近于花间派,善作小令。著有《高兰墅集》《月小山房遗稿》等。后以续补《红楼梦》闻名。据其妻兄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研究者一般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为其所续,前八十回亦颇有改动。一说是程伟元与高鹗共同续做。或据萃文书屋本《红楼梦》序及引言,认为程、高只是加以修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春题材的词。描绘了春日里阳光晴好、微风拂晓,芍药、荼醾盛开的景象。词人没有如常人般惋惜残春,反而声称春归好,但借助倦枕深杯暗示并非真的豁达。营造出一种表面洒脱,实则蕴含无奈的氛围,表达了对春天离去复杂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上阙:“日烘晴,风弄晓,芍药荼醾,是处撄怀抱”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日烘晴”写出阳光温暖晴朗,“风弄晓”描绘出微风轻拂清晨的动态感。“芍药荼醾”点明暮春时节典型的花卉,“是处撄怀抱”则表明这些美好的景象触动了词人的情怀,引发了他对春天的复杂情感,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础。“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词人通过描写自己借酒消愁,“倦枕深杯”体现出他的疲惫和无奈,然而“消不了”则表明愁绪难以消除。“人惜残春”写出一般人对残春的惋惜之情,而“我道春归好”则表现出词人独特的观点,他认为春天离去也有其美好之处,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下阙:“絮从抛,莺任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词人以柳絮飘飞、黄莺老去为喻,“絮从抛,莺任老”表现出一种任其自然、不加挽留的态度。“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甘愿做个无情之人,不为多情而烦恼的心境,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坦然接受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日影渐斜人悄悄,凭暖栏杆,目断游丝袅”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日影渐斜”点明时间的推移,“人悄悄”则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词人靠着温暖的栏杆,“目断游丝袅”,目光追随着袅袅飘荡的游丝,将那种淡淡的惆怅和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深沉,使全词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作品点评
此词以独特视角书写对春归的感悟。当眼前春光烂漫、春花灼灼,众人皆叹残春将逝时,词人却道“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别具一格。任凭柳絮纷飞、莺声渐老,甘愿“拼作无情”,不被伤春情绪烦扰。全词笔触新颖独到,辞采艳丽却不落窠臼,于寻常春景中翻出新意,在烂漫意象里透出旷达,尽显与众不同的抒情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