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kuài
绿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shēn
tíng
cháng
jìng
liǎng
liǎng
chū
chán
juān
绿
chūn
yóu
juǎn
hóng
zhuāng
wèi
mián
píng
lán
chuí
jiàng
xiù
shí
qīng
yān
duì
dōng
fēng
zhǔ
rén
yīng
jiě
lián

译文

庭院深深终日里是那么安谧宁静,海棠芭蕉双双开娇艳美好如婵娟。春日里蕉叶卷屈不展枝枝如翠烛,已入夜海棠犹开放像少女仍未眠。槛外红花如凭栏美人垂下大红衫袖,石旁芭蕉绿叶恰似迥护山石的青烟。如此含情脉脉地在春风里相对站立,院中主人应懂得如何把它们来爱怜。

逐句剖析

"深庭长日静":庭院深深终日里是那么安谧宁静,

"两两出婵娟":海棠芭蕉双双开娇艳美好如婵娟。

# 婵娟:美好的样子。指蕉棠。,两两:指芭蕉与海棠。

"绿蜡春犹卷":春日里蕉叶卷屈不展枝枝如翠烛,

# 绿蜡春犹卷:春天里芭蕉叶还卷而未展。绿蜡,翠烛,比喻还卷着叶的芭蕉。

"红妆夜未眠":已入夜海棠犹开放像少女仍未眠。

# 红妆夜未眠:海棠在夜里并未睡着。红妆,女子,喻花。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凭栏垂绛袖":槛外红花如凭栏美人垂下大红衫袖,

# 凭栏垂绛袖:“凭栏”二句:海棠如美人凭栏垂下大红色衣袖,芭蕉倚石而植,使山石如被青烟所笼罩。以绛(jiàng)袖喻海棠,如刘说《欧园海棠》诗“玉肤柔薄绛袖寒”,以云烟喻蕉,如徐茂吴《芭蕉》诗“当空炎日障,倚槛碧云流”。

"倚石护青烟":石旁芭蕉绿叶恰似迥护山石的青烟。

"对立东风里":如此含情脉脉地在春风里相对站立,

# 对立东风里:“对立”二句:仍以蕉棠收结。

"主人应解怜":院中主人应懂得如何把它们来爱怜。

# 解怜:会爱惜。,主人:题咏时,应指元春,以后也就是怡红院主宝玉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怡红快绿》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小说人物贾宝玉所作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怡红院中的海棠和芭蕉为描写对象,首联以芭蕉、海棠“两两”开放在优雅环境总起,中间两联暗蓄“红”、“绿”,尾联以“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总收全诗。这首诗是贾宝玉自我心声的真实流露,展现了他钟爱女儿的情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等,生动地刻画了海棠与芭蕉的娇美姿态。全诗四联双起双收,对仗工整,处处以海棠和芭蕉相提并论,红绿相互映衬,交相辉映,涵义深邃,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怡红快绿》出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为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贾宝玉执笔。这一时期,贾府正处于鼎盛阶段,府内一片歌舞升平,繁华似锦。在《大观园题咏》中,诗作全面描绘了大观园中奢华的景象,堆砌着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词藻,流露出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然而,这些诗作又程度不同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借这首诗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屑与疏离,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与思想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全诗以怡红院中的海棠和芭蕉为描写对象,通过对这两种植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诗中以“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等语句,生动地展现了海棠与芭蕉的娇美姿态,同时也隐喻了宝玉对身边女性的态度和情感。结尾“主人应解怜”则点明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婵娟”比喻海棠与芭蕉的娇艳动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美感,生动传神。拟人:通过“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等拟人化语言,将海棠比作夜中未眠的少女和凭栏美人,突出其娇柔可爱;以“绿蜡”“青烟”比喻芭蕉的嫩绿与浓荫,形象贴切。对比:将海棠的娇柔与芭蕉的浓荫相对照,既突出各自特点,又强化了贾宝玉体贴姊妹丫头的性格特征。

3. 分段赏析

首联巧妙地运用“两两”这一叠词,将海棠与芭蕉并置,再以“婵娟”形容它们的娇美。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宝玉曾提到:“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则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婵娟”的比喻,以美女喻花、蕉的娇艳动人,为全诗对海棠、芭蕉的描绘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四个比喻,第四、五句聚焦于海棠,以夜中未眠的少女(“红妆”)和凭栏美人垂下的大红衫袖为喻,形容海棠的花红艳丽、娇柔可爱;第三、六句则描写芭蕉,因春天屈卷未展的蕉叶嫩绿透明,故以“绿蜡”形容其色泽与质感,又因芭蕉紧傍山石而立,形成一团浓荫,故比作护持的青烟。这些比喻充满情趣,突出了被比事物的特点,且运用得恰到好处。虽然这些比喻并非贾宝玉独创——“绿蜡春犹卷”化自唐代诗人钱珝《未展芭蕉》中的“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红妆夜未眠”则借自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但宝玉却深得其精髓,将这些比喻融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之中。贾宝玉借这些比喻,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有所寄托。他以花木喻人,写怡红院中人的生活。诗中花似人,人似花,一方面是娇柔怯弱、惹人怜爱的花木,另一方面则是宝玉对她们精心呵护、情意绵绵。两相对照,鲜明地体现了贾宝玉“情不情”、体贴姊妹丫头的性格特点。“情不情”意味着宝玉对不知情者(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怀有深情。他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又常在女儿堆中厮混,被称为“怡红公子”。他如此多情,却绝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道,也不愿委身于仕途经济,这无疑是对他人格理想的生动展现。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有总有分,灵动自然,毫无呆板之感。在分笔描绘“红”与“绿”时,细腻展现出它们娇柔婀娜的姿态。结尾处,以“主人应解怜”收束,于“怡红快绿”的情境之上,自然流露出贾宝玉对女儿的珍视喜爱之情,使得诗歌跳出了应制诗常见的刻板套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果说宝钗的诗是典型的“应制”诗,黛玉的诗,字面上也有胡乱应景字句,宝玉的这首《怡红快绿》则完全没了颂圣的影子,完全是一首写景咏吻之作,完全是借自然景物抒发自已的思想情怀。

现代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士祯《真州绝句五首(其五)》

下一篇:清·朱彝尊《如梦令·横塘答斜日照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