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罢谁携两袖烟":朝会归来袖间未染半分香,
# 朝罢谁携两袖烟:唐代诗人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灯谜中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甫诗歌作了翻新。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琴边衾里总无缘":琴声衾枕旁它总与风雅无缘。
# 琴边衾里总无缘: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红楼梦》程高本“总”作“两”。
"晓筹不用鸡人报":无需报晓人敲响晨钟,
# 晓筹不用鸡人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也有一首《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诗中说:“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五夜无烦侍女添":不必侍女彻夜添换。
# 夜:一作更。
"焦首朝朝还暮暮":日复一日从头顶烧至根底,
# 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煎心日日复年年":年复一年由外向内煎熬心间。
# 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佛家有“心香”(意为虔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光阴荏苒须当惜":光阴匆匆当倍加珍惜,
# 光阴荏苒须当惜:“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己。荏苒,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写诗的人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风月阴晴任变迁":世事无常任它雨骤风颠。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元宵灯谜》是清代曹雪芹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元宵灯谜诗。全诗表面以元宵节猜灯谜为形式,描写宫廷朝罢后“两袖烟”的闲适场景,实则谜底暗指焚香器具“更香”。此诗在节庆的欢愉表象下,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既是对宝钗悲剧的具象化书写,也是对封建时代个体命运与家族兴衰的深刻反思。
2. 分段赏析
首联:“朝罢谁携两袖烟”:化用杜甫“朝罢香烟携满袖”之句,表面写朝会归来未沾染香气,实则隐喻薛宝钗婚后“金玉良缘”徒有虚名,荣华尽逝后两手空空的命运。深层暗含对封建婚姻中女性依附性地位的讽刺。“琴边衾里总无缘”:以“琴瑟和鸣”“同衾共枕”的夫妻生活为反衬,揭示宝钗与宝玉虽成婚却无夫妻情分,呼应判词“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悲剧结局。颔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更香作为计时工具无需人工干预,表面赞美其便利,实则暗喻宝钗婚后独守空闺的孤寂。更深层映射封建礼教对女性自主性的剥夺——宝钗如同更香般被制度“自动燃烧”,却无人问津。颈联:“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更香从头部燃烧至内心,象征时光流逝;宝钗在无爱婚姻中日渐憔悴,既指肉体衰老(“焦首”),又喻精神受困(“煎心”),呼应脂砚斋评“焦首煎心,非一日矣”。“焦首”暗指宝钗恪守礼教却反遭命运摧残,“煎心”则指向她对家族责任与个人情感的矛盾挣扎。尾联:“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表面劝人珍惜时光、顺应自然,实为宝钗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她以“山中高士”的姿态隐忍克己,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封建伦理的无声控诉。
下一篇:清·乾隆《菜花(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