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shī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dài
qīng
chéng
zhú
làng
huā
gōng
kōng
ér
jiā
xiào
pín
xiào
dōng
cūn
tóu
bái
biān
shàng
huàn
shā

译文

一代绝色美人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切莫讥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她满头白发时仍能在溪边浣纱。

逐句剖析

"一代倾城逐浪花":一代绝色美人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

# 一代倾城逐浪花:“一代倾城逐浪花”二句: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差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歌。见《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事。

"吴宫空自忆儿家":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

# 吴宫空自忆儿家: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空自忆:白白的想念。儿家:称呼古代女子,意味“你”,此处代指西施。如:唐寒山《诗》之六十:“何须久相弄,儿家夫婿知。”宋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儿家门户几重重,记相逢,画楼东。”郁达夫《春闺》诗之二:“明知此乐人人有,总觉儿家事最奇。”

"效颦莫笑东村女":切莫讥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

# 效颦莫笑东村女: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最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现在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效颦:相传西施家乡的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她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这句倒装,意即“莫笑东村女效颦”。

"头白溪边尚浣纱":她满头白发时仍能在溪边浣纱。

# 尚浣纱:一作“上浣纱”。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浣,洗涤。,头白:满头白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美吟·西施》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借古喻今,以怀古题材,通过描述西施虽有倾城之貌却葬身江中,吴宫徒忆其家乡,又将其与能白头浣纱的东村女对比,表达对命运无常的感怀。开篇点明西施薄命如浪花消逝,奠定悲叹基调;次句写其身后吴宫的追忆,加深悲剧感;后两句以东村女安稳终老与西施对比,引人深思。整首诗虽字句浅白、用典常见,却以独特视角,借西施命运,影射林黛玉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展现其对女性人生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曹雪芹将此诗置于《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彼时贾府已危机四伏,表面“声威赫赫”,实则如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而林黛玉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其思想与封建正统观念处处相悖。她的叛逆之举,与贾府的统治秩序和家族利益直接冲突。贾府中的卫道者们逐渐扯下家族亲情的温情面纱,对她愈发冷淡孤立。尽管这未能使她屈服,却让她精神苦闷、情感抑郁,满腹心事无处倾诉。于是,她借《西施》一诗言志,自我悲叹,抒发内心长久郁积的愤懑,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描述西施倾城美貌却随浪花消逝,以及吴宫对其家乡的追忆,体现了西施命运的无常。又以“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将西施与东村女对比,表达对命运不同走向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效颦莫笑东村女”反用东施效颦典故。原指东施模仿西施捧心皱眉遭嘲笑。诗中呼吁勿笑东村女,为与西施命运对比铺垫。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径直道出西施的悲惨命运。拥有绝世容颜的西施,最终消逝于江水之中,恰似转瞬即逝的浪花,徒留吴宫之人对她故乡的徒劳追忆。首句“一代倾城逐浪花”,点明红颜薄命的主题,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叹的基调。次句则刻画了西施香消玉殒后的余响,如此红颜却命运坎坷,只引得众人徒留悲叹。而后两句“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以别样视角将西施与普通女子作比。西施虽美,却如诸多红颜一般命运多舛。莫要嘲笑那模仿西施皱眉的东村女子,她虽容貌平凡,却能安然活到白发苍苍,依旧自在地在溪边浣纱,意在表明美女的命运或许不及丑女那般长寿与自由。黛玉此诗化用王维诗意,西施之美如江浪,瞬间消逝,而东村丑女反倒能颐养天年。

4. 作品点评

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林黛玉所作的《五美吟・西施》,蕴含着她对女性人生道路与生命价值的独特思索。这首诗文字浅白,所用“东施效颦”典故家喻户晓,然而其深意是以古喻今。西施纵然绝美,却终究薄命,如浪花般转瞬即逝,即便引得宫女怀念,也比不上东村女能安稳终老。林黛玉借此诗影射自身寄人篱下的处境,即便有贾宝玉等知己关怀,可预感自身沉疴难愈,故而发出对不幸命运的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蕴含着林黛玉对于女性的人生道路、生命价值的思考。曹雪芹认为美人计,不管计成还是计败,其共同点是:当权者都是不把女人当作人的;被当作工具使用的女性,命运都是悲惨的。从曹雪芹对美人计的否定中,人们看到了《红楼梦》对女性的重新发现,从而看到了它的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格力量。诗中自然也包含着林黛玉的身世之感。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和西施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中,她不能避免被男性当权者摆布、毁灭。

现代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紫静仪《长信宫》

下一篇:清·施闰章《泊樵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