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烟归尽":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
# 碧海烟归尽:此句源于李商隐《嫦娥》诗“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形容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
"晴峰雪半残":而泰山的玉皇顶还有一半被积雪所覆盖。
# 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顶,此峰海拔1524米。
"冰泉悬众壑":重重山峦之中,奔流直下的山泉凝结成冰,
"云路郁千盘":倒挂在山崖之上,回环的道路直上云霄。
"影落齐燕白":泰山巨大的投影落在齐、燕广大的地域上,
# 齐燕:指河北、山东一带。,影落:指雪花飘落。
"光连天地寒":积雪的反光与天光连成一片,使天地一片冰沁。
"秦碑凌绝壁":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
# 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颂秦德,明德意”。
"杖策好谁看":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观赏呢?
# 杖策:拄杖。
明末清初诗人
施闰章(1618~1683),明末清初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媿萝居士、蠖斋、矩斋,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进士,官至江西参议,罢官闲居多年。晚年举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施闰章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位列“清初六家”。其诗风格高雅淡素,温柔敦厚,尤擅五言,不少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真实反映。主要作品有《抵桂林》《老女行》《浮萍兔丝篇》等。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学余堂文集》《蠖斋诗话》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雪中泰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对远景、近景的刻画,以及对泰山雪景纵横角度的渲染,展现泰山的雄浑巍峨,尾联借秦碑抒发诗人渴望登顶眺望的豪情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2. 写作手法
夸张:颈联“影落燕齐白”极言泰山之高、雪势之大,其影子仿佛使燕齐之地皆白,突出泰山巍峨与雪景宏大。比喻:首句“碧海”比喻“青天”,描绘雪后天空青碧澄净,暗示雪霁云散。虚实结合:前三联实写雪中泰山景色,尾联“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虚摹秦碑立于绝壁,遥想有人登顶眺望,拓展诗歌意境,增添历史文化内涵。对偶:“冰泉悬众壑,云路绕千盘”,“冰泉”与“云路”、“悬”与“绕”动静相衬,以“百丈冰”的冷峻和“千折云路”的缭绕,从局部展现泰山的险峻高远。
3. 分段赏析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两句是描写远望岱岳的全景。“碧海”采用借喻手法,将青天比作碧海,生动展现雪后天空的澄澈;“烟归尽”暗示冬云阴霾消散,烘托出晴朗的氛围。“晴峰雪半残”描绘出在晴朗天空映衬下,泰山山峰一半覆盖着残雪的景象,银白与苍翠相映,勾勒出泰山巍峨高耸的整体轮廓,给人以开阔、崇高之感,奠定全诗雄浑壮阔的基调。“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两句承接上文,聚焦近望岱岳的局部景象。“冰泉悬众壑”中,“悬”字精准地写出泰山众多沟壑间,泉水结冰后垂挂于崖壁的状态,凸显雪中泰山的冷峻;“云路郁千盘”里,“郁”字形象描绘山路被浓密云气缭绕,曲折盘旋的险峻之态。上下句一写向下悬垂的冰泉,一写向上盘旋的云路,通过诗人视线的上下移动,展现出泰山的奇特景观,暗含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惊叹。“影落燕齐白,光连天地寒”两句着重描写遥望岱岳积雪的感受。“影落燕齐白”运用夸张手法,想象泰山之高、积雪之广,以至于其影子落下,仿佛能使燕齐之地都变得白茫茫一片,从横向角度极力渲染泰山雪景的宏大;“光连天地寒”采用通感手法,将积雪在晴日下的反光与寒冷相联系,从纵向角度表现雪光的强烈,让天地间都弥漫着寒意,进一步拓宽诗歌意境,凸显泰山雪景的雄浑壮阔。“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两句由实转虚。“秦碑凌绝壁”提及泰山古迹秦碑,点明其立于绝壁之上,这并非诗人在山下所能亲眼见到的实景,属于虚写;“杖策好谁看”以设问的方式,诗人遥想是否有人能如杜甫般怀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手持拐杖登上积雪覆盖的泰山绝顶眺望。此句委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渴望登顶泰山、极目远望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4. 作品点评
《雪中望岱岳》以独特视角与精妙笔法,生动呈现雪中泰山的磅礴气势。诗人巧妙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融入雪景之中;通过虚实相生、夸张通感等,拓宽诗歌意境,使泰山的雄浑巍峨跃然纸上。全诗虽未直接点明“望”字,却处处紧扣“望岱岳”展开,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在众多咏岱诗作中,此诗以雄浑壮阔的意境、沉稳大气的体势脱颖而出,既展现了施闰章深厚的诗歌功底,也彰显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直可与杜甫《望岳》相媲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上一篇:清·仓央嘉措《情诗(其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