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běi
shān
jiā

朝代:清作者:施闰章浏览量:3
huí
lín
shí
àn
shù
lǎo
chū
qiáng
gēn
shuǐ
zhū
jiàn
táo
huā
chéng
cūn
guò
zhà
xíng
jiǔ
mìng
ér
sūn
jiāng
yǐn
qián
fēng
qià
duì
mén

译文

道路盘环转折靠近石岸边,老树的枝头伸出墙根。很多小小的流水汇合流淌在两山间,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开了。呼唤着鸡群越过篱笆栅栏,儿孙们积极给爷爷添酒尽孝心。当我老了时候,我也要这样的归隐,恰好我家门前就有一座山峰。

逐句剖析

"路回临石岸":道路盘环转折靠近石岸边,

# 回:盘环,转折。

"树老出墙根":老树的枝头伸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很多小小的流水汇合流淌在两山间,

# 诸涧:多处的涧水。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合:汇合。

"桃花成一村":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开了。

"呼鸡过篱栅":呼唤着鸡群越过篱笆栅栏,

# 篱栅:栅栏,以竹木编成的篱笆。

"行酒命儿孙":儿孙们积极给爷爷添酒尽孝心。

# 命:一作尽。,行酒:给人斟酒。

"去矣吾将隐":当我老了时候,我也要这样的归隐,

# 去:一作老。

"前峰恰对门":恰好我家门前就有一座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湖北山家》是清代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借对山家美好景致与生活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蕴含着复杂情感。首联勾勒山家古朴幽深之境,颔联以化静为动之笔描绘野水桃花的美景,颈联展现山村人物怡然自乐的生活场景,尾联直抒归隐之意。全诗其语言自然,写景如画,为读者展现出别具韵味的乡村图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诗人

施闰章(1618~1683),明末清初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媿萝居士、蠖斋、矩斋,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进士,官至江西参议,罢官闲居多年。晚年举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施闰章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位列“清初六家”。其诗风格高雅淡素,温柔敦厚,尤擅五言,不少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真实反映。主要作品有《抵桂林》《老女行》《浮萍兔丝篇》等。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学余堂文集》《蠖斋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过湖北山家》约作于康熙十年(1671)前后。彼时诗人行经江苏高淳的高淳湖,那秀丽自然景致深深摄人心魄。同时,山里人家简朴安恬的生活也令诗人心生向往,大自然的风光触动其归隐之念,诗人遂以诗浅淡记下这般景与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乡村题材诗。描绘了湖北山家古朴清幽的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山村人物闲适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借归隐之意曲折流露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山间野水汇聚、桃花环绕村落的画面,没有直接抒发情感,却将对乡村宁静优美、生机勃勃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完全融入到这清丽的景色描绘之中,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这片美好天地的陶醉。以静写动:“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野水合诸涧”是动态,溪水汇聚流淌;“桃花成一村”是静态,繁花簇拥村庄。动的流水与静的花村相融,水流的灵动让山村有了生机流转,花村的静美为流水营造安谧背景,动静相衬出田园的和谐恬淡。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的开篇,悠然之意便扑面而来。诗人似置身于随水漂行的小舟,随着水流婉转,“路回”之际,便见那一带“石岸”。随后,诗人弃舟上岸,信步于某家墙院之外。此时,他心境平和,意兴盎然,就连那从“墙根”生长而出的苍苍“老”树,都能引得他驻足欣赏、喟然兴叹。这开篇的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悠长。颔联:诗人继续前行,不远处,隐隐传来琮琮、潺潺的流水声。循声而去,只见一泓“野水”,沿着弯曲的山脚潺潺流淌。若探寻这水的源头,只需抬眼望去,便能知晓:它是由诸多山涧细流汇聚而成。那水究竟有多么清澈,又散发着怎样幽幽的草苔清香,或许只有诗人才能真切体会。倘若说“野水合诸涧”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幽之境,那么“桃花成一村”的出现,则瞬间让画面变得绚烂起来。潺潺的流水声仍在耳畔回响,一片绚烂的“桃花”,已如霞似火般映入诗人眼帘。这是春日温柔的笑意,更是山民热情的招呼。在那“落英缤纷”之中,隐隐展现出一个宛如“桃花源”般的世界。那错落的茅舍、古朴的篱栅,还有那鸡鸣狗吠、人影绰绰,都随着“桃花”的浮现,一一呈现在诗人眼前。至此,全诗在平淡中生出奇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奇境地。然而,此地并非真正的“桃花源”,诗人也无意如武陵人般深入其中,去享受“山家”父老的热情款待。颈联:他仅在村头饶有兴致地眺望,便被眼前宁静、愉悦的生活场景所深深吸引:“呼鸡过篱栅”描绘的,大概是一位和蔼的老妇,在午后的清荫或是落日的余晖中,手捧食盆,穿过篱栅,呼唤着四处散落的鸡群。至于她那飘拂的白发,如何掠过布满皱纹的眉眼;她那爽朗的呼唤声,怎样回应着欢快的鸡鸣,诗中留下诸多想象空间,任由读者去填补。“行酒命儿孙”一句,则将视线从篱栅外转到了场院之中。那里的石台旁,正进行着一场老少齐聚的宴饮。主角想必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儿孙”们围坐四周,欢声笑语中,为老者斟酒助兴。尾联:老者饮酒后酡红的面容、微醺的神态,儿孙们灿烂如春花的笑容,甚至空气中弥漫着的山珍野味的香气,都能在字里行间让人有所感知。这样质朴而温馨的生活场景,对于长期在仕途奔波的诗人而言,或许只在童年有过体会,且早已被官场的喧嚣与尘世的纷扰掩盖,变得如同隔世之事。如今,路过“湖北山家”的这惊鸿一瞥,那些记忆便从心底缓缓浮现,令诗人心生向往与眷恋。这才是人生亲切的起点与归宿。相较之下,官场中的钻营、倾轧与争斗,显得如此繁杂可厌。一股强烈的归隐之情,就此涌上诗人心头。所幸他有退隐的可能,为何不就此下定决心,回归家乡,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就如同那“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正矗立在家门对面。全诗收尾之时,正是诗人在“湖北山家”生活场景的触动下,开始憧憬隐居生活之际。这其中蕴含的几分酸涩、几分欣喜,都留在诗句之外,供读者自行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野水”十字,(赵)令穰、(刘)松年亦不能画,唐人“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同一自然。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景仁《贺新郎·太白墓和稚存韵》

下一篇:清·慧霖《闰中秋玩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