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zhōng
qiū

朝代:清作者:施闰章浏览量:3
chuí
lǎo
wèi
wén
qiū
nián
guāng
zhú
shuǐ
liú
yīn
yún
chén
àn
cǎo
luàn
tān
zhōu
shí
shì
shī
shū
zhuō
jūn
chǔ
lǐng
hǎi
chóu
jiàn
jīn
yǒu
suì
zhào
wàng
西
chóu

译文

年老体衰害怕听到秋天来临的消息,岁月如流水般一去不返。阴云笼罩着岸边的青草,急雨骤降,打乱了江滩边停泊的舟船。面对时事,诗书上的学问也显得笨拙无用,岭海地区的军粮储备令人忧愁。连年遭受饥荒,期盼今年能有好收成,倚靠着船桨,望向西边的田野。

逐句剖析

"垂老畏闻秋":年老体衰害怕听到秋天来临的消息,

# 垂老:已近老年。

"年光逐水流":岁月如流水般一去不返。

# 年光:时光,岁月。

"阴云沉岸草":阴云笼罩着岸边的青草,

"急雨乱滩舟":急雨骤降,打乱了江滩边停泊的舟船。

# 滩舟:停泊在滩上的船只。

"时事诗书拙":面对时事,诗书上的学问也显得笨拙无用,

"军储岭海愁":岭海地区的军粮储备令人忧愁。

# 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军储:军队的储粮。

"荐饥今有岁":连年遭受饥荒,期盼今年能有好收成,

# 有岁:好收成。,荐饥:连续多年的饥荒。“荐”,一作“洊”

"倚棹望西畴":倚靠着船桨,望向西边的田野。

# 西畴:指西边的田野。,棹:船桨,借指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中立秋》是清代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感叹时光易逝,渲染出萧瑟凄凉氛围,极易引发伤感情绪;颔联具体描绘阴沉秋景,使“秋”意更为具象。颈联直言因清初时局动荡、三藩未平,诗人心中满是忧虑,这是诗人烦恼根源所在。尾联以对丰年的祈愿寄托无奈之情。全诗借景抒情,透过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将个人垂暮之悲与忧国忧民之情融为一体,真实反映出清初的种种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诗人

施闰章(1618~1683),明末清初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媿萝居士、蠖斋、矩斋,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进士,官至江西参议,罢官闲居多年。晚年举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施闰章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位列“清初六家”。其诗风格高雅淡素,温柔敦厚,尤擅五言,不少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真实反映。主要作品有《抵桂林》《老女行》《浮萍兔丝篇》等。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学余堂文集》《蠖斋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顺治八年(1651),施闰章补授刑部湖广司主事,同年秋季奉命出使广西,次年冬归乡。彼时正值清初,三藩未平,社会动荡,灾荒不断。诗人于顺治九年旅途中恰逢立秋,在舟中目睹阴云沉岸、急雨乱舟的秋景,触景生情,于是写下《舟中立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时事的抒情诗,通过描绘立秋时节舟中所见的阴沉秋景营造出凄苦压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对清初社会动荡的忧虑,以及心系苍生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歌将情感与景物紧密结合。尾联“荐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将对丰收的期盼融入眺望田野的场景,景中含情,实现情与景的深度融合,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化用:“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借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强化自身对岁月匆匆、功业无成的喟叹,增添诗歌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远近结合:颔联“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采用远近结合的视角描绘秋景。远处阴云低垂,笼罩江岸衰草,营造开阔压抑的氛围;近处急雨倾落,打乱滩头泊舟,刻画细腻动荡之态。远近交织,勾勒出阴晦凄冷的秋景图,增强画面感染力。直抒胸臆:颈联“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直接抒发对时局的忧虑。诗人直言诗书难以应对黑暗现实,点明两广因三藩之乱进行军事储备带来的民生困境,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社会动乱的关切,凸显其心系家国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中诗人以“垂老”自陈,直言对秋的畏惧。秋在传统意象中常与衰败、萧瑟相连,对于暮年的诗人而言,更添时光流逝的伤感。“年光逐水流”将时光比作一去不返的流水,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虚度、无所建树的慨叹。此句既紧扣眼前秋景引发感慨,又暗合《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典故,不着痕迹地强化了时光飞逝之感。颔联从远近两个视角描绘秋景。远处,阴云低垂,沉沉地笼罩着江岸衰草,营造出压抑氛围;近处,急雨迅猛落下,打乱了江滩上停泊的舟船。“沉”和“乱”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秋风秋雨带来的荒凉萧杀之境,既写照了旅途的艰难,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苦与紊乱,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颈联前句写自己所读诗书难以应对当下时事,侧面反映出清初社会黑暗复杂,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后句点明“岭海”因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未平,军事储备繁重,令人忧愁,直接揭示了清初社会动乱的现实,表达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尾联中,诗人期望在经历多年灾荒后,今年能迎来丰收,这更多是一种美好愿景。正因怀有此期盼,诗人才倚靠着船桨,凝望西边的田野,目光中饱含对百姓温饱、国家富足的期待,展现出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舟中立秋》将抒情与写景有机融合。全诗通过对秋日舟中阴沉景致的描绘,巧妙融入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既展现个人垂暮心境,又折射清初社会凋敝现实,于情景交融间彰显深沉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五律基本上采用一联抒情、一联写景的虚实交错结构,如首联、颈联基本抒怀,颔联、尾联基本写景。但抒情联亦有景致,如首联“年光逐水流”就是即景抒情,情不离景;写景联亦有抒情,如尾联“涛饥今有岁”乃是情景难分。但归根结蒂,全诗是抒发诗人对垂老的身世与连年动乱、饥荒的现实的感痛之情,从中亦可透视到清初社会凋蔽、民不聊生之一般。

不详苏州大学博导王英志《元明清名诗鉴赏》

# 南施北宋,故应抗行,今就两家论之,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又各自擅场。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俞益谟《中洲株柳》

下一篇:清·蒋春霖《唐多令·枫老树留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