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畏闻秋":年老体衰害怕听到秋天来临的消息,
# 垂老:已近老年。
"年光逐水流":岁月如流水般一去不返。
# 年光:时光,岁月。
"阴云沉岸草":阴云笼罩着岸边的青草,
"急雨乱滩舟":急雨骤降,打乱了江滩边停泊的舟船。
# 滩舟:停泊在滩上的船只。
"时事诗书拙":面对时事,诗书上的学问也显得笨拙无用,
"军储岭海愁":岭海地区的军粮储备令人忧愁。
# 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军储:军队的储粮。
"荐饥今有岁":连年遭受饥荒,期盼今年能有好收成,
# 有岁:好收成。,荐饥:连续多年的饥荒。“荐”,一作“洊”
"倚棹望西畴":倚靠着船桨,望向西边的田野。
# 西畴:指西边的田野。,棹:船桨,借指船。
明末清初诗人
施闰章(1618~1683),明末清初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媿萝居士、蠖斋、矩斋,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进士,官至江西参议,罢官闲居多年。晚年举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施闰章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位列“清初六家”。其诗风格高雅淡素,温柔敦厚,尤擅五言,不少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真实反映。主要作品有《抵桂林》《老女行》《浮萍兔丝篇》等。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学余堂文集》《蠖斋诗话》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时事的抒情诗,通过描绘立秋时节舟中所见的阴沉秋景营造出凄苦压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对清初社会动荡的忧虑,以及心系苍生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歌将情感与景物紧密结合。尾联“荐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将对丰收的期盼融入眺望田野的场景,景中含情,实现情与景的深度融合,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化用:“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借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强化自身对岁月匆匆、功业无成的喟叹,增添诗歌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远近结合:颔联“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采用远近结合的视角描绘秋景。远处阴云低垂,笼罩江岸衰草,营造开阔压抑的氛围;近处急雨倾落,打乱滩头泊舟,刻画细腻动荡之态。远近交织,勾勒出阴晦凄冷的秋景图,增强画面感染力。直抒胸臆:颈联“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直接抒发对时局的忧虑。诗人直言诗书难以应对黑暗现实,点明两广因三藩之乱进行军事储备带来的民生困境,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社会动乱的关切,凸显其心系家国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中诗人以“垂老”自陈,直言对秋的畏惧。秋在传统意象中常与衰败、萧瑟相连,对于暮年的诗人而言,更添时光流逝的伤感。“年光逐水流”将时光比作一去不返的流水,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虚度、无所建树的慨叹。此句既紧扣眼前秋景引发感慨,又暗合《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典故,不着痕迹地强化了时光飞逝之感。颔联从远近两个视角描绘秋景。远处,阴云低垂,沉沉地笼罩着江岸衰草,营造出压抑氛围;近处,急雨迅猛落下,打乱了江滩上停泊的舟船。“沉”和“乱”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秋风秋雨带来的荒凉萧杀之境,既写照了旅途的艰难,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苦与紊乱,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颈联前句写自己所读诗书难以应对当下时事,侧面反映出清初社会黑暗复杂,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后句点明“岭海”因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未平,军事储备繁重,令人忧愁,直接揭示了清初社会动乱的现实,表达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尾联中,诗人期望在经历多年灾荒后,今年能迎来丰收,这更多是一种美好愿景。正因怀有此期盼,诗人才倚靠着船桨,凝望西边的田野,目光中饱含对百姓温饱、国家富足的期待,展现出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舟中立秋》将抒情与写景有机融合。全诗通过对秋日舟中阴沉景致的描绘,巧妙融入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既展现个人垂暮心境,又折射清初社会凋敝现实,于情景交融间彰显深沉的家国情怀。
# 这首五律基本上采用一联抒情、一联写景的虚实交错结构,如首联、颈联基本抒怀,颔联、尾联基本写景。但抒情联亦有景致,如首联“年光逐水流”就是即景抒情,情不离景;写景联亦有抒情,如尾联“涛饥今有岁”乃是情景难分。但归根结蒂,全诗是抒发诗人对垂老的身世与连年动乱、饥荒的现实的感痛之情,从中亦可透视到清初社会凋蔽、民不聊生之一般。
不详苏州大学博导王英志《元明清名诗鉴赏》
# 南施北宋,故应抗行,今就两家论之,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又各自擅场。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
上一篇:清·俞益谟《中洲株柳》
下一篇:清·蒋春霖《唐多令·枫老树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