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xíng

朝代:清作者:施闰章浏览量:3
fēn
qíng
shù
shān
tíng
guò
wǎn
xiá
chūn
shēn
dào
luò
sōng
huā

译文

山野中的寺庙把晴空下的树林分开了,山亭好像从晚霞中间飘过。春已经深了,可是从没有游客到来,我一路走来只见到松花纷纷飘下而落满地。

逐句剖析

"野寺分晴树":山野中的寺庙把晴空下的树林分开了,

# 晴树:阳光下的树木。这句是说寺庙在树林中间,把林子分开了。,分:分开。,野寺:山野中的寺庙。

"山亭过晚霞":山亭好像从晚霞中间飘过。

# 过:飘掠,飘过。,山亭:山间供人憩游的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

"春深无客到":春已经深了,可是从没有游客到来,

# 无客到:没有游人欣赏。

"一路落松花":我一路走来只见到松花纷纷飘下而落满地。

# 落松花:诗人自注:“松花至三月花,以杖叩其枝,纷纷坠落”。松花,又叫松黄,指马尾松开的球形或卵圆形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行》是清代诗人施闰章所作的五言绝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山野春景,生动展现日暮时分山林的清幽与绚丽。诗中先绘黄昏时分的明丽景致,将荒僻寺院与葱郁树木、绚烂晚霞与静谧亭阁巧妙融合;继而描摹山野的静谧氛围,以空寂无人的山道与纷飞飘落的松花,渲染出远离尘嚣的清幽意境。全诗四句皆景,通过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在明暗交织、声色相映中,勾勒出一幅层次丰富的春日山景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诗人

施闰章(1618~1683),明末清初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媿萝居士、蠖斋、矩斋,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进士,官至江西参议,罢官闲居多年。晚年举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施闰章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位列“清初六家”。其诗风格高雅淡素,温柔敦厚,尤擅五言,不少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真实反映。主要作品有《抵桂林》《老女行》《浮萍兔丝篇》等。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学余堂文集》《蠖斋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尚未明确。在深春四月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山中漫步,山野的春日景致触动了他的思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绝句,借野寺、晴树、山亭、晚霞、松花等清幽景象,写出了诗人在春深山行时感受到的静谧之美,以及独自漫步间与自然相融的恬淡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的明丽之景,与“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的寂寥之境形成对比。晴日里树影分明、晚霞掠过山亭,是自然景象的鲜活生动;而春日已深却无访客,唯有松花一路飘落,是环境的幽静无人。这种景的明媚与境的空寂对比,既展现出山野的自然之美,又透出寺院的清幽冷落,在对比中传递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与淡然。反衬:以动衬静,“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中,“过晚霞”以晚霞移动的动态,衬出山亭的静立;“一路落松花”则以松花飘落的细微动态,呼应“春深无客到”的寂静。这些动态的景物,非但没有打破野寺、山亭的宁静,反而让这份无人打扰的静谧更显清晰,仿佛能在动态中听见寂静的回响,使整体画面在动静相衬中更添清幽之感。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刻画黄昏时分山野的明媚景致。开篇呈现野寺与晴树两物:野寺显露出地处偏僻、人迹稀少之态,晴树则透着天朗气清、春树葱郁的生机。二者间用一“分”字,看似是将彼此隔开,实则与孟浩然“绿树村边合”的“合”字意趣相通,都暗指树木繁茂,或是绿树环绕野寺,或是绿树围合村落。次句写山亭与晚霞,“过”字赋予山亭动态,仿佛山亭正缓缓穿行于晚霞之中,为静态的景物注入生命力,让画面更添意趣。这两句的景色兼具淡素、明媚与艳丽,整体却以淡素为主。后两句转向山野的幽静,无人前来赏景。笔触落到人事,点明春日已深却无客人到访,唯有诗人独行山间,只见松花一路飘落,满是静谧之感,人与周遭自然相融相契。“春深无客到”呼应首句的“野寺”,与前文的自然景致相协调,同样是写静,但“深”“到”二字又暗含些许动态与生机,让静谧的画面不显板滞沉闷。“一路落松花”既点出“山行”之意,又以松花飘落的动态打破绝对的静,画面中似能听见细微声响,更显清幽。

4. 作品点评

全诗并未以强烈的对比或映衬来突出画境,而是以细腻的笔触轻描淡写,传递出寂静中潜藏的些许动态,描写十分精妙。同时,描写中注重色调的变化:绿色的树林、红色的晚霞与铺满地面的松花,为这静中含动的山间图景添上了鲜明色彩。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安闲自得的乐趣,也展现出独自山行时超脱尘俗的心境。四句诗皆在写景,一、三句偏于静态,二、四句则寓动于静,反而更显环境的宁静,手法新颖别致。诗人越是不直接表露情感,越能凸显出“无客到”的山路上,这位独行“客”的恬淡闲适与怡然自得。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称其五言诗“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从此诗来看,这一评价并非过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幅山间图,清幽静寂。诗人一路山行,见到松花铺满地上,又见到它们纷纷掉落。这一细微的情景描绘,不仅呈象而且入声。诗人不以强烈的映衬对比来强化画境,而是细细地轻挑细拨,来传送那“无客到”的寂静中的些微动态,描写精妙。

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山水诗注析》

# 日暮春深,无客游访,一路山行,杖落松花。野寺、山亭、松花等无一不是山间特有之景寂寂一人,寞寞山行,杖落松花。其情其感,令人自得。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全诗句句写景,但手法新巧别致。诗体气高妙,温婉醇雅,颇有唐人之风韵。

宿迁市语言学会会长程芳银《清诗撷英》

# 本诗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寓情于景,表现了这位“山客”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情怀。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蒋心海《诗词大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五美吟·明妃》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