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无情似有情":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 入:进入。
"岭头更是分头处":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
# 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岭头:山头。
"惜别潺湲一夜声":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
# 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全诗以行旅途中与溪水的相遇与离别为主线,以溪水“有情”为眼目展开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山中行旅时,与溪水相伴三日,在即将分别时不舍的深情。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羁旅生活的深切体会。
2. 写作手法
联想:“岭头更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诗人从“岭头”这个地点引出与溪水的分道扬镳,又由分别引发惜别之情,因为惜别而对溪声有了别样的体悟,这一联想过程丰富且曲折,而表达却又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拟人:“溪水无情似有情”将溪水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明明是没有情感的溪水,在诗人眼中却“似有情”,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溪水的独特感受。
3. 分段赏析
《过分水岭》首句“溪水无情似有情”诗人开篇紧扣“分水岭”写溪水,先客观地指出溪水本是无情之物,接着说眼前的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的,“有情”是此一篇的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具体展开的。一个“似”字,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多情的诗人赋予了溪水人的情感,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统一。开头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次句“入山三日得同行”围绕“有情”二字展开,具体写出溪水“有情”的表现。嶓冢山作为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山势深邃。行人需历经“入山三日”,方能抵达岭头。山间道路蜿蜒盘曲,沿着溪流延伸,使得行人产生一种溪水始终在身旁相伴的感觉。实际上,入山是朝着高处行进,而水流则是往低处流淌,二者方向截然相反。尽管溪水不断朝着相反方向奔涌而去,但其潺潺的流水声却一路萦绕在行人耳畔。由于深山中寂静空寥,荒无人烟,旅人在途中形单影只,孤独无依,此时,一路相伴的溪水便显得格外亲切,宛如有意陪伴在旅人左右,以其澄澈的水面、灵动的姿态和悦耳的声响,来安抚旅人的孤寂。从“得同行”的“得”字里,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在这寂寞的旅途中,遇到如此善解人意的良伴时的那种喜悦之情。三句“岭头便是分头处”写诗人经过三日跋涉到达岭头,即将与溪水分别。“岭头”点明分手地点。在入山的三日时光里,行人与溪水相伴相依,随着旅程的推进,溪水那似有若无的情意也在行人心中不断加深、愈发浓郁。因此,当行人终于登上岭头,即将与溪水各奔东西之时,一股依依惜别之情在心底悄然涌起,难以抑制。然而,诗人在表达这份情感时,并未从自身的角度着墨,而是转换视角,从溪水的角度出发,借溪水的“惜别”之意,进一步展现其“有情”之处。末句“惜别潺湲一夜声”岭头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停歇站点,当晚诗人便留宿于此。在这深山寂静的夜晚,四周万籁俱寂,唯有岭头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整夜不绝于耳,仿佛是溪水这位陪伴了诗人三日的挚友,正殷切地与诗人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也暗暗补充了诗人在过去“三日同行”的时光里,朝夕相伴所听到的溪声。溪声一如既往,可在即将分别的时刻,诗人自然而然地觉得这溪水“潺湲一夜声”,满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在此,诗人巧妙地借助了分水岭的自然特性,从“岭头”这个地点引出与溪水的分道扬镳,又由分别引发惜别之情,因为惜别而对溪声有了别样的体悟。其联想过程丰富且曲折,而表达却又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写到此处,溪水的“有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对溪水的深厚情感也不言而喻。
# 此诗用极素朴本色的语言,写出旅途中富于诗意与人情的新鲜体验,将自己的“惜别”之情赋予“无情”的溪水,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并就“分水”与“分头”构思抒感,施巧而不觉其巧,堪称白描佳作。南宋杨万里的一些小诗,便专学此种。
现代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