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黄碧梧白鹤栖":秋霜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
# 梧:梧桐。,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
"城上击柝复乌啼":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 乌:乌鸦。,柝:击柝即打更。
"客子入门月皎皎":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
# 客子:作者自谓。
"谁家捣练风凄凄":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 捣练:捣洗白绸。
"南渡桂水阙舟楫":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
# 阙:缺。,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
"北归秦川多鼓鼙":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 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秦:一作洛。
"年过半百不称意":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
# 不称意:不如意。
"明日看云还杖藜":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 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杖:拄(杖)。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暮归》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写了诗人羁旅生活的寂寞无聊,表达了他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失意。南渡无舟、北归多战,年过半百却壮志难酬,明日只能杖藜看云,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感怀与忧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通过描写霜天、碧梧、白鹤、击柝声、乌啼等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颔联“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以明月、捣练声和凄风等景象,进一步抒发诗人的羁旅愁思。烘托:以“谁家捣练风凄凄”中的捣练声和凄风,烘托出诗人暮归时的孤寂与凄凉心境。捣练声在古代常与思妇怀人相关,这里借捣练声渲染出一种哀愁的氛围,强化了诗人的漂泊之感。虚实结合:“霜黄碧梧白鹤栖”实写秋日傍晚的景色,梧桐叶被霜染黄,白鹤栖息其上,画面宁静而凄清。“南渡桂水阙舟楫”虚写诗人无法南渡桂水的遗憾,暗示了漂泊无依的处境。通过实景与虚情的交织,突出了诗人对漂泊、战乱、失意和隐逸的复杂情感。情景交融:“霜黄碧梧白鹤栖”:描写秋日傍晚,梧桐叶被霜染黄,白鹤栖息其上。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凄清,又隐含了诗人孤寂、漂泊的心境。“南渡桂水阙舟楫”:诗人因眼前的漂泊景象,联想到无法南渡桂水的遗憾,抒发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景与情的结合,突出了诗人对漂泊、战乱、失意和隐逸的复杂情感,使主题更加鲜明。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联,勾勒出一幅秋夜的凄清图景。霜意浓重,将碧绿的梧桐叶染成金黄,白鹤静静栖息于旁。城头上,打更的击柝声在夜色中回荡,与乌鸦的啼鸣交织在一起,愈发增添了几分萧瑟。此时,旅居此地的诗人缓缓踏入家门,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不知何处,传来阵阵捣练之声,秋风瑟瑟,裹挟着那悲戚的砧杵音,声声入耳。在唐诗的夜景描绘中,捣练、砧杵等意象屡见不鲜。这背后,或许是彼时民间妇女趁着夜晚洗衣,木杵捶打衣物发出的声响。而这声音,在诗人听来,却蕴含着民生的艰难困苦,不禁心生悲哀。后两联,笔锋一转,直抒胸臆。诗人渴望南渡桂水,却无奈缺少渡河的舟楫;想要北归长安,奈何路上战事频仍,兵戎阻隔,进退维谷,皆不可行。如今,诗人已年逾五十,回首半生,事事难遂心意。明日,依旧只能拄着手杖,出门看云。这最后一句,生动展现了诗人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孤寂与百无聊赖,每日唯有借拄杖看云来消磨时光。第三联中,不难看出诗人内心的去意,然而结句所传达出的,并非决然离去的决心,而是一种被现实桎梏后的寂寞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此诗开篇的四句,巧妙地将情与景相融,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且真挚动人的氛围。后面四句转而抒情,情感的表达如江水行舟,一气呵成却又跌宕有致。其笔势恰似游龙,回旋自如,在顿挫之间尽显阔达,纵横挥洒而不拘泥。既避免了直白浅露,又防止了情感的单调与平淡,如同将百炼钢精心锤炼,最终化为绕指柔,于细腻中展现出深沉的情感力量。
# 自是一种骨格风调,又自是一种悲壮哀惨。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昆明池水”、“风急天高”、“老去悲秋”、“霜黄碧梧”,篇中化境也。
明胡应麟《诗薮》
# (1)妙在能宕。(2)拗体不难于老,而难于细;不难于宕,而难于深。又妙在不可入歌(3)行。“黄”、“碧”、“白”三字安顿得好(首句)。(4)清矫(“谁家”句)。
明钟惺《唐诗归》
# (1)古乐府少及。(2)三、四语入《骚》意。(3)写景描情,神情骨秀,如天半芙蓉,削青天而独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1)此等真正惟老杜能之。(2)去住两乖,经日行,不知所出。从“暮”字直叙起,却用“明日”二字,显出笔力奇变。“暮”字反收,笔力与胸襟相副。(3)三、四神来。(4)起语生造出奇,三、四戌削高亮,结处凄紧,殊难再读。此“旲体”中苍郁清急之音也。(5)妙极,势甚阔。
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1)作拗体诗,须有疏斜之致,不衫不履,如“客子入门月皎胶”及“落日更见渔樵人”,语出天然,欲不拗不可得。而此一首,律中带古,倾欹错落,尤为入化。(2)“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用三个颜色字,见安插顿放之妙。(3)杜律拗体,较他人独合声律,即诸诗皆然,始知通人必知音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霜黄碧梧白鹤栖”,三色作一句,不见堆砌。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1)朝出于斯,暮归于斯,南渡不可,北归不能,年老客居失意,可胜道哉。起一“复”字,结一“还”字,见日日如是,皆无可奈何之词。(2)《崔氏东山草堂》、《暮归》、《晓发公安》三首皆拗调,诗之绝佳者。“霜黄碧梧”,全首矫秀,原是悲诗,却绝无一点悲愁溽气犯其笔端,读去如《竹枝》乐府。
清黄白山《增订唐诗摘钞》
# (1)虚用“黄”字,便见秋色。(2)矫健。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1)拗体高调,未许时手问津。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还”字伤心欲绝(“明日”句)。
清黄叔灿《笺注唐诗》
# 三、四承足一、二。月皎则梧、鹤弥见,风凄则乌、树倍哀。上下回环,用意乃密。结因暮归而预道明日,亦复有致。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起四句,情景交融,清新真至。后四句叙情,一气顿折,曲盘瘦硬,而笔势回旋,顿挫阔达,纵横如意,不流于直致,一往易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1)拗字诗在老杜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愈多而骨格愈峻峭。(2)吴体与拗字诗有别,拗字有一定之法,仍自入律,若吴体则拗字甚多,非律所能限,而音节仍自和谐,又不得入之古诗,即吴体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黄滔《催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