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éng
shī
èr

朝代:清作者:谭嗣同浏览量:4
duān
guò
shēng
zhōng
shì
dōu
shàng
méng
lóng
yǎn
lái
dēng
xià
lóu
shuí
jiàn
zūn
qián
shī
zhǒng
mèng
sān
huái
jīn
qiú
pēn
xuè
tiān
dòu
yún
zhú
wén
āi
jiǎ
tǎng
róng
xīn
chàn
huǐ
yuàn
shēn
chéng
chéng
huī

译文

无缘无故地,过去世的事情,就涌上了那被尘世迷蒙的双眼。在灯下触碰到骷髅,不知道是谁挥出了那一剑,在酒杯前,仿佛在梦中见到了尸冢和三棵槐树。穿着金裘的人喷着血与天搏斗,云中的竹子听到歌声,哀声满地。如果徐甲允许我内心忏悔,我愿意身体化成骨头,骨头再化为灰烬。

逐句剖析

"无端过去生中事":无缘无故地,过去世的事情,

"兜上朦胧业眼来":就涌上了那被尘世迷蒙的双眼。

"灯下髑髅谁一剑":在灯下触碰到骷髅,不知道是谁挥出了那一剑,

# 髑:一作触。,灯:一作镫。

"尊前尸冢梦三槐":在酒杯前,仿佛在梦中见到了尸冢和三棵槐树。

"金裘喷血和天斗":穿着金裘的人喷着血与天搏斗,

"云竹闻歌匝地哀":云中的竹子听到歌声,哀声满地。

"徐甲傥容心忏悔":如果徐甲允许我内心忏悔,

"愿身成骨骨成灰":我愿意身体化成骨头,骨头再化为灰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似曾诗(其二)》是清代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充满了奇幻、迷离的色彩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描述过去生之事、灯下头骨、梦中尸冢等奇特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哀伤的氛围。诗人似乎在回顾往昔,对人生中的种种经历进行反思。“金裘喷血和天斗”展现出一种激烈的抗争精神,“云竹闻歌匝地哀”则烘托出悲戚的情绪。最后诗人表达若能忏悔,愿身化骨成灰的决绝,体现出其对生命和自我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解脱和超脱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迷离的氛围。“无端”表示事情的突然和莫名,“过去生中事”带有一种神秘的轮回色彩,“兜上朦胧业眼来”形象地描绘出过去之事涌上心头的状态,仿佛被尘世的迷雾所笼罩,暗示诗人对过去经历的迷茫和困惑。颔联:“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意象进一步渲染神秘、哀伤的氛围。“灯下髑髅”描绘出一个惊悚的画面,灯下看到头骨,不知是谁所为,“谁一剑”增添了悬念。“尊前尸冢梦三槐”则将场景转换到酒尊之前,梦中出现尸冢和槐树,这种虚幻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对人生的思考。颈联:“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这两句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对比。“金裘喷血和天斗”体现出一种激烈的抗争精神,穿着金裘的人不惜喷血与天搏斗,展现出一种不屈的斗志。“云竹闻歌匝地哀”则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云中的竹子听到歌声,哀声满地,烘托出悲戚的情绪,暗示诗人在抗争过程中的无奈和痛苦。尾联:“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表达了诗人的决绝和对解脱的渴望。“徐甲傥容心忏悔”假设徐甲允许自己内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则进一步表明诗人愿意舍弃一切,通过忏悔得到解脱,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纤夫词》

下一篇:清·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