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三边未到忧":国家面临着藩镇割据和边疆战乱的忧患,他却丝毫不以为意,
# 未到忧:不知道忧虑。,三边:战国时期燕赵秦与匈奴接壤,后来便以燕赵秦所在地为三边,即幽州、并州、凉州。,七国:汉景帝时的七个同姓诸侯国: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他们曾联合发动叛乱。此处用以喻指藩镇叛乱。
"十三身袭富平侯":这个年纪轻轻的人在十三岁时就世袭了富平侯的爵位。
# 十三身袭富平侯:指张放十三岁就继承富平侯爵位。
"不收金弹抛林外":他不识金弹的贵重,把它弹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回,
# 不收金弹抛林外:用韩嫣事。典出《西京杂记》:“韩嫣好弹,以金作弹丸,所失者日有十余。儿童闻嫣出弹,常随之拾取弹丸。”
"却惜银床在井头":倒翩翩中意起井上的辘轳架来了,对它偏有几分爱惜,真无知啊。
# 银床:井上的辘轳架,不一定用银作成。
"彩树转灯珠错落":华丽的灯柱上转动着明亮的灯烛,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精致美丽。
# 珠错落:环绕在华丽灯柱上的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彩树:华丽的灯柱。
"绣檀回枕玉雕锼":精美的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 玉雕锼:形容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当关不报侵晨客":守门的人不通报一大早就来求见的客人,
# 侵晨客:清早来访的客人。,当关:守门人。
"新得佳人字莫愁":因为少侯新得了一名叫莫愁的佳人,值此良辰美景,不敢打扰他。
# 莫愁:女子名,《旧唐书·音乐志》说她是洛阳石城人,善歌谣。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讽喻诗。诗中借助对汉代富平少侯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晚唐时期贵族子弟奢侈靡费的生活场景,对当时统治阶层醉生梦死、不关心国家命运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危亡的担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通过对“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等细致的描写,从灯烛、枕具等生活细节入手,生动地展现了富平少侯生活的奢华场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奢靡程度,以小见大,有力地讽刺了权贵阶层的腐朽糜烂。借古讽今:诗歌以汉代富平少侯张放为原型,描绘了一个年少袭爵却不忧国事、只知享乐的贵族形象,实则影射晚唐时期那些依靠家族势力上位,沉溺于奢靡生活,对国家内忧外患视而不见的权贵子弟,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委婉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层的腐朽。象征:诗中的“金弹”象征着权贵们的奢靡和对财富的挥霍,“银床”象征着他们的吝啬和对物质的贪婪,“彩树转灯”“绣檀回枕”等则象征着他们生活的奢华与腐朽。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权贵阶层的不满和批判。对比:“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将国家面临的“七国三边”严峻局势与少侯年仅十三就世袭侯爵,不知忧虑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七国三边”指代国家边疆战事频繁,内忧外患,而少侯却对这些毫不关心,突出了少侯的年少无知与不谙世事,以及他与国家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反差。双关:“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表面描述少侯因新得佳人,连清晨来访的客人都让守门人不要通报,尽显其沉迷女色、不理他事。而“莫愁”二字在此处有双关意味,一方面指少侯新得佳人的名字;另一方面,“莫愁”也暗示了少侯如同不知忧愁的状态,他对国家大事毫不忧虑,沉醉于温柔乡中,恰似佳人“莫愁”一般。同时,也讽刺了整个统治阶层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依旧歌舞升平、不知忧患的“莫愁”心态,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阶层的批判。用典:“富平少侯”本身是用典,西汉张安世封富平侯,其曾孙张放十三岁就继承侯爵,诗人以“富平少侯”代指诗中的主人公,暗示诗中少侯与历史上张放一样,年少封侯且生活奢靡。
3. 分段赏析
《富平少侯》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首联以“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借汉代典故暗讽晚唐权贵少年得志却漠视国家危机,奠定批判基调;颔联“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以挥霍金弹与吝啬银饰的矛盾行为,揭露少侯虚伪奢靡的本质;颈联“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通过铺陈灯烛、枕具等奢华细节,暗示其精神空虚;尾联“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以“莫愁”双关(美人名与“不知忧”谐音),将个人享乐与国家危亡并置,形成强烈反讽。全诗通过对比、双关、铺陈等手法,以冷峻笔触勾勒权贵形象,既延续杜甫“诗史”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体现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风格。
4. 作品点评
《富平少侯》是李商隐早期创作的政治讽刺诗代表作,以汉代典故影射晚唐现实,通过“金弹抛林”的荒诞细节与“莫愁”双关的精妙构思,揭露权贵阶层奢靡误国的本质,展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金弹挥霍与银床吝啬)、铺陈艺术的极致(如“彩树转灯”的奢华场景)及历史隐喻的现代性转化,使其成为唐代讽刺诗的高峰之作,既延续杜甫“诗史”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以“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风格影响后世。“莫愁”二字的双关语(美人名与“不知忧”谐音)堪称全诗灵魂,将个人享乐与国家危亡并置,形成强烈反讽,使诗歌超越具体历史语境,成为对权力异化与人性弱点的永恒警示。
# 此言富平侯少年袭封,乐不知节,如韩嫣之弃金弹,淮南之饰银床,以致珠灯之错落,玉枕之雕锼,皆倚其富贵也,末言新得佳人如莫愁之美,而当关不敢报客,是又极形淫乐以讽之耳。
明末清初钱谦益《唐诗鼓吹评注》
# 自然,非杨、刘辈可及。知此可以言“昆体”矣。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姿度雅入乐府。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义山有《富平少侯》诗,盖咏西京张氏也。其诗止形容侈汰,而不入实事。如“不收金弹抛林外”,乃韩嫣事,正不妨借用耳。然如“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不过骄奢尽之。至“直登宣室螭头上,横过廿泉豹尾中”,俨然画中东京梁、窦家儿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妙在双借“莫愁”以结之,收拾通篇。此是高手作法异人处。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全首只形容骄贵宴安,“少”字已出。
清田兰芳《玉谿生诗集笺注》
# 此写贵宠之憨痴,为荒耽者讽也。……开口七字,足当“痛哭”一书。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太尖无品,格亦卑卑。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虽甚切直,而终不失为风雅之遗。
近代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 通篇以冷语讽刺,律诗变格,何得目为尖薄哉?
近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 此诗刺武宗,题曰“富平少侯”,诡辞也。
近代黄侃《李义山诗偶评》
上一篇:唐·李贺《南山田中行》
下一篇:唐·权德舆《建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