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èr
bǎi
shí
sān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2
shù
jiān
láo
bìng
shēn
chǐ
wéi
jiāo
chuǎn
qīng
pín
tiān
huā
yòng
líng
fān
huó
shēng
xiāng
bǎi
chūn

译文

那如玉树般身姿挺拔、根基坚固的,是健康而无病的身躯,它以故作娇喘与轻皱眉头为耻。天上降下的仙花哪里需要借助铃幡来护持,它自会凭借鲜活的姿态与馥郁的香气,历经五百个春秋而依旧生机盎然。

逐句剖析

"玉树坚牢不病身":那如玉树般身姿挺拔、根基坚固的,是健康而无病的身躯,

"耻为娇喘与轻颦":它以故作娇喘与轻皱眉头为耻。

"天花岂用铃旙护":天上降下的仙花哪里需要借助铃幡来护持,

"活色生香五百春":它自会凭借鲜活的姿态与馥郁的香气,历经五百个春秋而依旧生机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其二百五十三)》是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己亥杂诗(其二百五十三)》为一首精巧的七言绝句。此诗以咏物为题材,诗人借对玉树与天花的细腻描绘,深刻传达出对坚贞品质与自然之美的由衷崇尚。诗里的玉树,象征着坚强与健康,绝不作娇弱之态,尽显挺拔坚毅;而天花更是无需外界任何护持,凭借自身的特质,便能长久保持鲜活。通过这些鲜明的意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矢志追求坚韧不拔、质朴无华,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龚自珍久居京城,任职于冷署闲曹,虽才高豪迈,却屡遭时人忌恨。彼时,其父年逾七旬,且叔父文恭公正任礼部堂上官,依例他需引避。于是,在四月廿三日,龚自珍乞养归乡,毅然辞官,离开北京。七月九日,他顺利抵达杭州家中。随后,又前往苏州府昆山县,精心料理羽埁山馆,以便安顿家小。九月十五日,他再度北上,只为迎接已离京的妻小,直至河北省固安县迎候。直至十一月二十二日,龚自珍才携妻子何吉云,儿子橙(昌匏)、陶(念匏),女儿阿辛等一同南返,于十二月二十六日(1840年1月30日)抵达羽埁山馆,并在此定居下来。在这南来北往的大半年间,龚自珍有感而发,以笔为剑,以纸为刃,写下了三百一十五首绝句,并将其命名为《己亥杂诗》。次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此处原文“1810”疑似有误),龚自珍在《与吴虹生书(十二)》中详细谈及这组诗的创作历程与内容,他写道:“弟去年离京之日,忽然打破作诗的禁忌,每作一首诗,便用逆旅中的鸡毛笔书写在帐簿纸上,随后投入一个破旧竹箱中。这一路往返行程九千里,直至腊月二十六日抵达海西别墅(即羽埁山馆),打开竹箱清点,竟得纸团三百十五枚,也就是作诗三百十五首。其中,有留别京城的诗作,有关津求食的记录,有思念虹生的诗句,还有途经袁浦时记述奇遇的篇章。虽暂时没有抄写之人,但我必定要抄录一份完整的寄给您阅读,如此,别后十个月的心路历程,乃至一举一动、一饮一食,都能如画卷般在您眼前清晰呈现。”吴昌绶在《定盦先生年谱》中也提及:“龚自珍在途中杂记行程,兼述旧事,共得绝句三百十五首,题名为《己亥杂诗》,其平生的出处、著述、交游等情况,皆可借此考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的七言绝句,借龚自珍生平诸事及社会现象,写出了他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时政得失的关切,同时也展现出他在面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的无奈,“选色谈空”,整体思想以积极健康为主,始终保持战斗锋芒。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多样化,既有雄奇豪迈,又具哀艳动人之美,全面展现作者“心迹”,客观反映出作者大半生的经历与思想。

2. 写作手法

拟人:“玉树坚牢不病身,耻为娇喘与轻颦。”赋予玉树以人的情感和态度,“耻”字将玉树人格化,生动地表现出玉树坚强、不做作的特质,使玉树形象更鲜明,也借此传达诗人对这种品质的赞赏。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玉树坚牢不病身,耻为娇喘与轻颦。”,诗人匠心独运地塑造出玉树这一鲜明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玉树宛如一位坚毅的守护者,以其坚实牢固的特质,展现出健康且充满力量的“体魄”。它仿佛拥有独立的思想与高洁的品格,对于那些故作娇弱、惺惺作态的“娇喘与轻颦”之举,玉树心怀鄙夷,以之为耻。在这里,玉树已然不单单是一种植物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照。诗人借玉树自比,向世人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极力倡导一种坚韧不拔、质朴无华的处世态度,坚决反对矫揉造作、流于俗套的行为作风。而后两句“天花岂用铃旙护,活色生香五百春。”,诗人的笔触如同灵动的画笔,进一步拓展诗中的意象空间。诗中的“天花”,宛如来自仙界的精灵,超凡脱俗。诗人以笃定的语气表明,这天花无需借助铃幡之类外物的庇护。它凭借自身与生俱来的鲜活姿态,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散发着馥郁迷人的香气,于悠悠岁月中独自傲然绽放,历经长达五百个春秋的洗礼,依旧风姿绰约,魅力不减。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天花的绝世独立之美,更蕴含着一种对自然本真、内在力量的赞美与尊崇。

4. 作品点评

作者开篇便开宗明义,以诗作作为抒发情志的载体,将内心郁积的不平之气尽情宣泄而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己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彼时,作者屡遭官僚顽固派的恶意打压,他一心推行的变法革新主张,终因重重阻碍而无法实现,无奈之下,只能被迫辞官,踏上归乡之路。然而,即便身处如此困境,他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并未因此而冷却,对于时弊的抨击、对衰世的针砭,依然如鲠在喉,愤懑之情如汹涌的暗流,在心中激荡。这些郁积的情绪,促使他情不自禁地将愤懑之言诉诸笔端,融入诗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一解心中块垒,达到不吐不快的境地。其写作特色鲜明,以犀利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钱载《到家作》

下一篇:清·章有湘《晓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