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姓蕃王貂鼠裘":黑姓蕃王身穿貂鼠皮袭,
# 貂鼠裘:貂鼠皮制成的袍子。,黑姓蕃王:指统辖一方的少数民族王侯或高级将领。黑姓,是西突厥的一个部族,唐开元、天宝时代,西突厥分为黄姓、黑姓两部。这里未必是确指,当泛指某少数民族将领。
"葡萄宫锦醉缠头":酒醉起舞得来彩缎锦绸。
# 醉缠头:唐人宴会时,常酒酣起舞,赠舞者以缠头。缠头,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称为“缠头”。,葡萄宫锦:绣有葡萄图案的丝织品。宫锦,王宫中所用的名贵丝织品。
"关西老将能苦战":关西老将惯于辛苦征战,
# 苦战:拼死战斗。,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汉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
"七十行兵仍未休":年已七十仍无休止地统兵戍边。
# 行兵:统兵作战。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边镇少数民族将领的逸乐与关西老将长期征战之苦,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汉、蕃两族将领苦乐不均的状况,表达了对关西老将境遇的同情,反映了当时边塞复杂的社会现实与军事生活。
2. 写作手法
对比:“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与“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一边是蕃王身着昂贵貂鼠裘,在宴饮中以奢华的葡萄宫锦为玩物,纵享逸乐,尽显骄纵;另一边是关西老将年至七十仍被迫苦战,征战生涯漫长且艰辛。一者安乐,一者困苦,两相对照,深刻地揭示出汉、蕃两族将领苦乐不均的现实,寄寓着诗人深沉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从多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边镇少数民族将领的逸乐生活。在形象塑造上,通过“貂鼠裘”这一珍贵服饰,直观展现蕃王身份的高贵与奢华,以物写人,使蕃王形象跃然纸上;“葡萄宫锦”作为玩物,进一步强调器物的奢侈,凸显其生活的骄纵。语言运用上,用词精准,虽未直接描述宴饮场景的具体模样,但“醉缠头”三字,将蕃王宴饮时的纵荡不羁、肆意享乐之态生动呈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奢靡画面。从表达技巧看,诗人避开军事生活,选取这些生活细节,采用白描手法,不动声色地将蕃王的骄纵展现出来,为后文与关西老将形成对比埋下伏笔。后两句“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着力刻画关西老将长期征战之苦。在形象方面,“七十”这一数字,虽并非精确年龄,但强烈突出老将的年迈,使读者对其征战的艰辛更添同情。“能”字看似写能力,实则饱含无奈,反映出老将是被迫长期处于苦战之中。语言上,一个“苦”字,高度凝练,成为关西老将全部征战生活的核心写照,字字沉重。“仍”字极具表现力,它概括了老将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仍将持续的征战生涯,将其命运的无奈与悲苦推向高潮。从表达技巧而言,此句专写老将征战生活,与前两句蕃王的逸乐形成鲜明对照,让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产生强烈冲击,诗人虽只是客观罗列现象,却将内心对老将的同情、对苦乐不均的感慨,深沉地蕴含其中,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 边将骄盈,这是唐代中期的一个较普遍现象,岑参这首诗实际上接触到了当时政治上的问题,而在边塞诗中能有此境界的太少了。
不详辽宁师范大学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
上一篇:唐·周昙《晋门·王夷甫》
下一篇:唐·虞世南《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