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世事两迷离":时光与世事都模糊不清,
"敢道中原鹿死谁":怎敢说天下最终会归属何人。
"自向冰天炼奇骨":自己在寒冷如冰的天地锻炼非凡骨格,
"暂教佳句属通眉":暂时让优美诗句归属如李贺般的通眉之人。
"无端歌哭因长夜":无缘无故地歌唱哭泣因为漫长的黑夜,
"婪尾阴阳剩此时":一年将尽的最后时光只剩下现在。
# 剩:一作“胜”。
"有约闻鸡同起舞":与友人约定听到鸡叫就一同起身舞剑,
"灯前转恨漏声迟":灯前转而遗憾漏壶的声音太过缓慢。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除夕感怀题材。诗中写年华世事迷离,借“中原鹿死谁”等典故,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有“自向冰天鍊奇骨”的自我砥砺,以及“闻鸡同起舞”的壮志,抒发了对时局的忧患与奋进之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敢道中原鹿死谁”化用“中原鹿死谁手”典故,原意指天下政权归属未定,作者借此表达对甲午战争时局下国家命运的忧虑;尾联“有约闻鸡同起舞”化用祖逖“闻鸡起舞”典故,原意是志士及时奋发,作者借此彰显与友人共赴国难、振作奋进的决心。象征:颈联“无端歌哭因长夜”中,“长夜”象征清末社会黑暗与国家前途的渺茫,以黑夜的漫长难明,含蓄传达诗人对时局的深沉忧患与壮志难伸的烦闷。借代:颔联“暂教佳句属通眉”以“通眉”借代李贺,因李贺有“通眉”体貌特征且生平怀才不遇,作者借此自喻当时尚未得志的处境,含蓄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紧密承接组诗第三首尾联“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的意蕴。这里提及的“山简”,乃晋代河内怀县人士,山涛幼子。他出任征南将军时,匈奴攻陷洛阳,山简积极招纳流亡百姓,试图救援,却因诸多阻碍未能如愿,最终郁郁而终,这段史实记载于《晋书》卷四十三。诗人以“飞光”喻时光飞逝,感慨自己年近三十却仍无建树,同时对朝廷积弱、山河命运未卜深感忧虑,诗句中暗含深意,情感深沉浓郁。颔联“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素来怀有振兴中华的宏愿,深知成就大业路途艰辛,故而常常主动在困境中磨砺自己。出句“自向冰天炼奇骨”,生动描绘了诗人的心境,他坚信唯有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方能锤炼出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与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冰天”象征着艰难险恶的客观世界,而“奇骨”则着重刻画人的气质与风姿,强调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相比之下外在形态的重要性次之。对句“暂教佳句属通眉”,诗人以唐代诗人李贺自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怅惘。李贺年少成名,才华出众,本有着远大抱负,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参加进士考试,仅担任九品小官奉礼郎。他的诗作中,诸多篇章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与不满,深刻展现出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矛盾。彼时诗人尚未得志,直至光绪二十二年才获任江苏候补知府,可想而知,其心境与李贺极为相似。颈联出句“无端歌哭因长夜”,延续了上文的情绪。在这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诗人思绪万千,情绪低落,不禁长歌当哭。他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生不逢时,“长夜”难明,既暗示着国家前途黯淡,也映射出个人命运渺茫。这种壮志难伸的苦闷,让他内心如同李贺诗中“一心愁谢如枯兰”般荒芜,唯有“歌哭”方能排遣心中郁结。不过,诗人亦明白黑夜终将过去,正如“婪尾阴阳剩此时”所表达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希望即将开启。“婪尾”在唐代指宴饮时巡酒至末座,此处引申为最后的时光。诗的尾联“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展现出诗人在感慨之后的坚定信念。尽管过去一年“世事”令人失望,“年华”也如白驹过隙般飞逝,但诗人并未沉沦。他深知唯有不懈奋进,才能迎来美好未来,正如组诗第二首末句“唤起幽潜共好春”所期许的那样。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末句“漏声迟”与颈联对句中的“长夜”相呼应,一个“恨”字,将诗人心中渴望有所作为的紧迫感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在艺术表现上较为平实,却也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该诗与同组作品一道,正如诗前叙言所云“鸣邑陈言,所感深焉”,以质朴的语言承载了深沉的情感。
上一篇:清·查慎行《青溪口号》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扈跸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