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多雄风":沙漠中常有强劲的风刮过,
# 雄风:椎峻、猛烈的风。
"四顾浩茫茫":放眼四周一片广阔辽远、无边无际的景象。
"落日下平地":夕阳沉落到平坦的地面上,
"萧萧人影长":萧瑟秋风中,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 萧萧:寒风声。
"抚剑起巡酒":手扶宝剑起身巡行劝酒,
# 巡酒:指在饯别席上斟酒邀朋友同饮。
"悲歌慨以慷":慷慨激昂地唱起悲壮的歌。
# 慨以慷:慨面慷。
"束发远行游":年少时就束起头发出门远游,
# 束发:古时以男子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上,叫束发。
"转战在四方":辗转各地投身征战。
"天地苟不毁":如果天地不会毁灭,
"离合会有常":那么人生的聚散离合总会有定数、有常规。
# 常:恒,一定之理。,会:当。
"车尘灭远道":车马行驶扬起的尘土淹没了遥远的路途,
# 灭:消失。
"道远安可忘":可路途再遥远,又怎能让人忘怀。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借沙漠雄风、落日平野的苍茫暮色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结合自身束发远游、转战四方的经历,进一步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胸怀与对远大理想的执着坚守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四句以眼前之景起兴,引出下文情感思绪。起兴以西北苍茫实景为依托,铺展“沙漠”“雄风”“浩茫茫”的广袤天地,绘出“落日”“人影”的黄昏景象,借雄浑苍凉的边塞风光触动心绪。诗人所见的大漠雄风、旷野落日、修长人影,不仅是景物,更是情感触发点。壮阔天地引发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苍茫暮色触动豪情感慨,为后文“抚剑巡酒”“悲歌慷慨”的情态及“束发远游”“转战四方”的志向做基奠。
3. 分段赏析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两句,以“沙漠”“雄风”勾勒出西北大地的壮阔景象,“浩茫茫”的视野则尽显天地的辽远苍茫。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既展现了西北大地的独特风貌,也为全诗奠定了豪迈开阔的基调,暗含着诗人面对广袤天地时油然而生的豪情。“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中,“落日”“平地”构成壮阔背景,“萧萧”一词渲染出萧瑟的氛围,而“人影长”则在广阔天地间勾勒出人的身影。此处以落日的苍茫、人影的修长,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壮阔的意境,既展现了西北黄昏的独特景致,也隐隐透出诗人独立天地间的身影,暗含着一丝苍茫中的坚毅。“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忼”描绘了诗人的动作与情态。“抚剑”的动作尽显少年的英气与豪情,“巡酒”“悲歌”则是情感的流露,“慨以忼”直接点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这两句将人物的动作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生动展现出诗人青春年少时的英雄气概,以及在苍茫天地间抒发壮志的情态。“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讲述了诗人的经历。“束发”点明年少之时,“远行游”“转战四方”则展现出闯荡天下、历经磨砺的历程。语言简洁有力,既写出了诗人年少时的游历与征战经历,也透露出其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志向。“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两句,是诗人对世事的感悟。以“天地不毁”为前提,道出“离合有常”的道理,展现出一种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既是对人生聚散离合的理性认知,也暗含着诗人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坦然与从容。“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中,“车尘灭远道”描绘出路途的遥远与艰辛,车马扬尘淹没远方道路的景象,尽显征途的漫长。“道远安可忘”则直抒胸臆,即便路途遥远,也难以忘怀。这两句既写出了西北行旅的艰辛,也流露出诗人对这段经历的铭记,以及对心中理想与壮志的坚守。
上一篇:清·乾隆《除夕》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汤泉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