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使翩翩随旆旌":国使翩翩跟随着旌旗,
# 旆旌:古代旗子。,翩翩:集作翻翻。飞翔的样子。这里指奔驰。
"陇西岐路足荒城":陇西岔路间尽是荒城。
# 岐路:岔路。,陇西:郡名,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
"毡裘牧马胡雏小":身着毡裘的小胡儿在牧马,
# 雏:指少儿。
"日暮蕃歌三两声":日暮时分传来几声蕃地歌谣。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耿湋(736?~787),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今山西)人,宝应元年进士,历任左卫率府仓曹、许州司仓等职。耿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其诗大多为酬赠送别之作,偶尔也写乱世之后的社会状况。后人称其“重芳叠业,特生才子;抱明禀秀,卓膺诗人”,在当时,他就有“才子”“诗人”的美称。代表作品有《春日即事》《凉州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边塞使臣的视角,勾勒出陇西荒城、胡人牧马的苍茫景象,通过“荒城”“蕃歌”的苍凉意象,抒发了对戍边艰辛的感慨与对边地安宁的隐忧。
2. 分段赏析
“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两句描绘了国使跟随旌旗在陇西的岔路上行进的画面。“翩翩”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旌旗随风飘动的动态,也暗示出行程的漫长与艰辛;“足荒城”直白地展现出陇西一带荒城遍布的景象,营造出荒凉、寂寥的氛围,为后文异域风情的描写做铺垫。“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则聚焦于边塞的人物与声音。“毡裘牧马”勾勒出胡人穿着毡裘放牧的生活场景,“胡雏小”突出了人物的年龄特点,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与真实感。“日暮”点明时间,在天色渐暗之时,传来“蕃歌三两声”,以声衬静,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空旷与寂寥,同时也展现出边塞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体现出诗人对边境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没有任何敌对态度,客观呈现出边境百姓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