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èr
bǎi
èr
shí
)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huáng
chū
rèn
nǎi
zuò
gòng
shān
cái
zhòng
ǎo
shén
xiào
pín
dān
shēng
yán
yòng
yǒu
jūn
xiàn
zhuó
zhòng
shù
shū
zhǐ
yán
tiān
xià
zhī
rèn
,“
,“
huò
zhí
nǎi
huò
zhí
yǒu
shí
pín
nián
céng
zhī

译文

远古帝王根据土地产出制定贡赋,区区三十七亩山地也能产出众多物产。媪神嘲笑我没有脱贫之法,丹徒的陆生说他有可用之法。我的朋友陆献君,写了一本《种树书》,其主要的意思是说天下最大的利益一定在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货殖”其实应该是“货植”(即通过种植来获得财富),如果拥有十亩土地,就有了不贫穷的办法。前些年我曾经为这本书写过序。

逐句剖析

"皇初任土乃作贡":远古帝王根据土地产出制定贡赋,

"卅七亩山可才众":区区三十七亩山地也能产出众多物产。

"媪神笑予无贫法":媪神嘲笑我没有脱贫之法,

"丹徒陆生言可用":丹徒的陆生说他有可用之法。

"吾友陆君献":我的朋友陆献君,

"著种树书":写了一本《种树书》,

"大指言天下之大利必任土":其主要的意思是说天下最大的利益一定在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

"货殖":货殖”

"乃":其实应该是“

"货植":货植”(

"也":即通过种植来获得财富),

"有土十亩":如果拥有十亩土地,

"即无贫法":就有了不贫穷的办法。

"昔年曾序之":前些年我曾经为这本书写过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是清代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篇从远古帝王时期的贡赋制度写起,探讨土地产出与贡赋的关系,接着通过媪神笑诗人无贫法,引出丹徒陆生的可用之言,展现出诗人对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将对历史制度的思考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皇初任土乃作贡”,开篇追溯到远古帝王时期,指出按照土地产出而作贡赋的制度,为全诗奠定了探讨历史制度的基调,简洁地引入对古代经济制度相关话题的思考。“卅七亩山可才众”,表明少量的山地也能产出众多的物产,言外之意是资源虽有限但合理利用能发挥大作用,此句通过对土地产出能力的描述,进一步延伸对资源与贡赋关系的探讨。“媪神笑予无贫法”,以拟人化的“媪神”发笑,生动展现出诗人在探寻解决贫困之法上的困惑,借媪神的态度侧面烘托出问题的棘手。“丹徒陆生言可用”,说明丹徒的陆生提出了可用之法,给诗人带来解决困境的希望,此句在结构上承接上文的困境,引出解决办法,使诗歌在内容上有了从困惑到寻求出路的递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04》

下一篇:清·陈维崧《卜算子·租风瓜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