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èr
shí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shuí
kěn
zāi
péi
zhāng
huáng
tíng
bái
máo
táng
xīn
xīn
liǔ
sān
nián
biàn
便
ér
sūn
zuò
liáng

译文

可有人愿费心培育参天栋梁,只有黄泥茅草搭就的简陋厅堂。柔弱的蒲柳三载便速生成长,竟让儿孙将这般软材当作屋梁。

逐句剖析

"谁肯栽培木一章":可有人愿费心培育参天栋梁,

"黄泥亭子白茅堂":只有黄泥茅草搭就的简陋厅堂。

"新蒲新柳三年大":柔弱的蒲柳三载便速生成长,

"便与儿孙作屋梁":竟让儿孙将这般软材当作屋梁。

# 便与儿孙作屋梁。:自注:道旁风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其二十四)》是清代龚自珍创作的一首充满生活哲思的七言绝句,通过乡野寻常景物的白描,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传承的深刻体悟。诗中“黄泥亭子白茅堂”以简练笔触勾勒出质朴的乡村图景,“新蒲新柳三年大”则通过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暗喻生命延续的永恒主题。后两句“便与儿孙作屋梁”将自然景物与人文传承巧妙结合,在“蒲柳”与“屋梁”的意象转换中,既表达了对自然生机的赞叹,又寄托了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许。这首小诗以“黄泥”“白茅”“新蒲”“新柳”等素朴意象串联全篇,在平淡无奇的乡村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家国情怀,体现了龚自珍作为启蒙思想家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龚自珍的这首《己亥杂诗(其二十四)》创作于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年间,正值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积弊深重的历史转折点。诗人辞官南归途中,目睹清王朝腐朽统治下人才凋零的社会现实:科举制度僵化培养出"新蒲新柳"般的速成庸才,而真正的“栋梁之材”却因缺乏培育而荒废。诗中“黄泥亭子白茅堂”的粗劣环境,实为当时教育体制的隐喻;“三年作屋梁”的讽刺,直指官僚系统拔擢浅薄之徒的乱象。此作诞生于龚自珍人生最后阶段,凝聚了他对封建末世人才危机的深刻洞察,与其《乙丙之际箸议》中“衰世论”相呼应,成为刺向封建教育制度的一柄投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谁肯栽培木一章”以反诘开篇,尖锐指出社会对栋梁之才的漠视,一个“肯”字道尽培育真才的集体冷漠;次句“黄泥亭子白茅堂”转而具象化呈现人才成长的贫瘠环境,黄泥与白茅的粗劣质感,与首句的“木一章”形成强烈反差。后两句“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转入更深层的讽喻,用速生树木的物理特性,影射科举制度催生的“早熟人才”——“三年大”凸显培养周期的仓促,“作屋梁”则构成全诗最辛辣的反讽,表面写树木不堪重用的自然现象,实则揭露官僚体系任用庸才的制度性荒谬。四句诗如同四帧渐次推近的镜头,从发问、展现场景到最终定格于“儿孙屋梁”这一极具冲击力的意象,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了对封建人才体制的解剖式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祖谋《鹧鸪天·庚子岁除》

下一篇:清·乾隆《立秋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