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期词人
文廷式(1856~1904),清末词人。字道希,亦作道義、道溪,号芸阁,亦作云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因为赞助德宗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被慈禧太后革职,曾一度东游日本。文廷式学问广博,兼擅诗词。其诗宗晚唐,多反映时政与国外新事物、新思想之作;词学苏辛,强调比兴寄托,与常州词派相近,但又不为所囿。著有《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闻尘偶记》等。今人辑有《文芸阁先生全集》。
1.
这首小词写逆旅中寒起,对景生情,流露出旋归故里时的无限欣慰和由衷愉悦。文廷式在清末帝、后两党的斗争中,是坚定地站在帝党一边的,他支持光绪新政,多次上疏弹劾李鸿章等人,终于陷入了群小侧目,中以蜚语,忧伤憔悴,自戕其生(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的绝境。光绪二十二年,早已对文廷式恨之入骨的慈禧太后下诏,将廷式革职,并称永不叙用。这首令词当是文氏被解职归里时的途中所作。词的上片全无一丝沮丧和凄凉。一个志图报国却被剥夺了参予政事权利的人,能做到锐志不减、锋芒不藏,不计较个人荣辱,泰然处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风波险恶的畏路之上,不自以为难,甘于淡泊清苦,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勇气,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就中见出文廷式坚韧不拔的济世报国之忱。畏路,亦作畏途,指险情丛生的路途。《庄子达生》:夫畏涂(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局势,实不亚于《庄子》中的描述。变法失败之后,文廷式曾逃亡日本,否则恐难免死于非命。绳床,即胡床,这里借指旅舍中床铺之狭窄。鸡鸣风雨,语出《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世往往以风雨鸡鸣喻指险恶、严峻的社会环境。上片三句情由景生,格随情迁,慷慨苍劲之中见出作者心境人格。字少而意多,歌短而情长。下片前两句,写眼前景物:秋气清凉,草木凋零,回首日前经过之渡口,被淡烟雾霭所遮蔽;江对岸青山渐暗,一片晚霞将落。衰草凄迷,着一黄字;残照山色,拈一入字,皆见作者炼字创意之匠心,其感受是独特的。秋草夕阳,又不禁使人联想起思归,因古人多以青山和夕阳以衬托归隐。如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还有明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秋草句写回顾来路,渐行渐远,亦含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意,夕阳句言举首前程,家山在望,流露出一种暂时解脱的藉慰和欢愉,其心境颇类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那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不同的是陶诗解脱得似更彻底,而文词则欲脱而不忍,心情十分复杂。尤其是最后的一句,原词作者自注谓用山巨源语,意蕴更是深奥。山巨源,即山涛,晋竹林七贤之一。《晋书》中说他为河内从事,与石鉴共住宿,涛夜起蹋鉴曰:今何等时而眠也!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日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君何虑焉?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也。此后不久,曹爽等人谋夺司马懿权,被诛,并灭三族。(详《三国志魏志曹真传》)山涛在大事变前已有预感,远身避祸,并劝其友石鉴不要厕身其间,即是所谓无事马蹄间也。文廷式在词中借用这个典故,暗点出自己为李鸿章等人构陷,不得已而乞假南归的心情,同时,尾句与首句相呼应,写出了当时政治局势之严酷。小词虽是在特定环境中有感而发,却又深含着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其中的坚韧精神和进取意识也足以使人感奋。朱孝臧评文词之拔戟异军、兀傲故难双,于此可见到一点消息。
下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