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人祷福祀灵君":船夫祈祷福运,祭祀水神灵君,
# 灵君:指洞庭湖水神。旧时的船家过洞庭湖要祈求水神保佑平安。
"我有狂言愿彻闻":我却有狂放之言,愿让天地都听闻。
# 彻:达。这里指上达神灵。
"借取重湖八百里":请借我这八百里广阔的洞庭湖面,
"肄吾十万水犀军":来操练我十万精锐的水犀大军。
# 水犀军:指水军。《国语·越语》载,吴王夫差有穿水犀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
清代末期词人
文廷式(1856~1904),清末词人。字道希,亦作道義、道溪,号芸阁,亦作云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因为赞助德宗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被慈禧太后革职,曾一度东游日本。文廷式学问广博,兼擅诗词。其诗宗晚唐,多反映时政与国外新事物、新思想之作;词学苏辛,强调比兴寄托,与常州词派相近,但又不为所囿。著有《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闻尘偶记》等。今人辑有《文芸阁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时事诗。介绍了其创作于甲午海战后的时代背景,描绘了诗人过洞庭湖时所见的山河破碎、国力衰微之景,体现了清末清政府的腐朽与国家危亡的局势,营造了悲愤沉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恢复故国的坚定志向以及变法失败后的满腔悲愤。
2. 写作手法
对比:“舟人祷福祀灵君,我有狂言愿彻闻”,上句描绘舟人因洞庭湖水势险恶而惶恐,纷纷祭祀水神以求平安,尽显其面对自然的敬畏与对鬼神的信奉、愚昧无知;下句诗人却一反常态,以狂妄傲岸之姿与水神谈话,毫不畏惧。通过两者对比,突出了诗人胆壮气豪、不惧艰险、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风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首句“舟人祷福祀灵君”,以洞庭舟人祭祀水神祈福的日常场景开篇,既贴合湖面航行风险高的实际,又以“祷福”的虔诚卑微,为后文蓄势,暗衬普通人对安稳的渴求。次句“我有狂言愿彻闻”转折有力,“狂言”打破平和,在祭祀氛围中显不羁,既是诗人个性流露,更藏晚清士人在乱世的焦虑。第三句“借取重湖八百里”气魄尽显,将八百里洞庭由自然奇观化为可利用的练兵场,“借取”二字见豪迈,让广阔湖面成壮志载体。尾句“肄吾十万水犀军”点明“狂言”内核,“水犀军”喻精锐水军,“十万”与“八百里”相映,在短章中撑起雄浑格局。全诗以小见大,从日常到壮志,尽显诗人报国情怀。
4. 作品点评
《过洞庭湖》境界雄浑阔大,气象恢宏壮阔。想象奇崛丰富,一气呵成,战旗漫卷之景浮现眼前,尽显奋发向上的震撼之力。
# 诗人过洞庭湖,由舟人祭祀祈祷水神,便联想到清廷水军的薄弱,因而要借洞庭湖训练水师以抗外敌。诗人虽自称“狂言”,其实不过是其御侮爱国情怀的表露而已,也是诗人关怀国事的结果。这一建议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很有针对性的。与其说是让水神“灵君“彻闻”,不如说是诗人希望清廷统治者“彻闻”采纳。全诗想象丰富,别出新意,颇为难得。
现代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明贤《近现代诗词》
上一篇:清·张问陶《观我四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