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故寻愁觅恨":无缘无故自寻愁苦怨恨,
"有时似傻如狂":有时又像傻子一样、行为癫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虽说生得一副好容貌,
# 皮囊:外表,长相。指人的躯体。佛家称人的躯壳为臭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肚子里却是一片草莽无知。
# 草莽:丛生的杂草,无用之物。这里比喻不学无术。
"潦倒不通世务":穷困潦倒却不通世俗人情世故,
# 世务:俗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谋生之道。程伟元、高鹗版本作“庶务”,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此取《红楼梦》甲戌本、庚辰本的写法。,潦倒:困顿。
"愚顽怕读文章":愚笨顽劣害怕研读诗书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行为怪异、性格乖张,
# 乖张:性情古怪。,偏僻:行为不端正而偏激。
"那管世人诽谤":哪管世人如何诽谤议论。
"富贵不知乐业":富贵时不知道安享家业,
# 乐业:对家业感到满意。
"贫穷难耐凄凉":贫穷时又难以忍受凄凉困苦。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怜白白辜负了大好时光,
# 韶光:指美好的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对于国家和家庭都没有什么指望。
"天下无能第一":天下无能的人里他排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从古至今没有像他这样不肖的。
# 不肖:不才,不贤,品行不好,没出息。
"寄言纨绔与膏粱":奉劝那些富贵子弟和富家公子们,
# 膏粱:原指精美的食品,引申为富贵之家。,纨绔:绔,细绢裤,指代富贵人家子弟。原指精美的食品,引申为富贵之家。,寄言:告诉。
"莫效此儿形状":不要效仿这个孩子的模样。
# 形状:样子。,效:效法,模仿。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人物评点讽喻世情的批判性词作。词中刻画的贾宝玉,看似疯傻顽劣、不通世务、叛逆乖张,不屑于遵循封建“正业”。实则以反讽笔法,暗藏对其冲破礼教桎梏、坚守自由心性的赞赏,同时亦饱含对封建世俗观念的深刻批判。
2. 分段赏析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开篇点明贾宝玉的行为特点,他常常无端地寻愁觅恨,行为举止有时像傻子一样、近乎癫狂。“纵然生得好皮囊”描述他外表出众,“腹内原来草莽”则强调他缺乏封建正统的学问和修养,为后文对他的批判做铺垫。“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进一步阐述贾宝玉不通世俗事务,不愿意研读为封建科举服务的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概括了他性格上的叛逆和不羁,“那管世人诽谤”则表现出他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和评价,坚持自我。“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从富贵和贫穷两个角度批判贾宝玉。富贵时不知道珍惜和享受家族产业,贫穷时又难以忍受生活的困苦。“可怜辜负好韶光”指出他浪费了大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则表明他在封建家族看来没有担当家族兴衰和国家责任的能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以夸张的手法称贾宝玉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看似严厉批判,实则是对他叛逆性格的突出强调。“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奉劝那些富贵子弟不要像贾宝玉一样,从侧面反映出封建家族对贾宝玉的不满和期望他走传统道路的愿望,但更凸显了贾宝玉与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
3.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词作于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初登场之际,恰似一把精妙的钥匙,不仅帮助读者快速洞悉人物特立独行的精神内核,更为深入理解《红楼梦》反封建、倡人性解放的思想主旨,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 表面上看,词的字里行间尽是对宝玉的嘲讽和否定;而实质上,词的每句话都是对他的称赞和颂扬。这两首词刻画出一个世俗中的叛逆者形象,他“潦倒不通庶务”“天下无能第一”。可实际上,“此儿”却有着最淳朴、最自然的天性。可见,词中所用全是反语。
不详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红楼梦诗词精选》
# 正面文章反面做,反面文章必须正面看,这是《红楼梦》的小说笔法之一,用得十分广泛,而《西江月二首》则是这类笔法的集中体现。
不详宁波大学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上一篇:清·陈维崧《钜鹿道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