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制字鬼神泣":古人创造文字时连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后人识字百忧集":而后人学习文字却聚集了无数的忧愁。
"我不畏鬼复不忧":我既不畏惧鬼神也不忧愁,
"灵文夜补秋灯碧":夜晚在碧绿的秋灯下修补神奇的文字。
"常恨许叔重见古文少":常常遗憾许叔重(许慎)见到的古文字材料太少,
"据商周彝器秘文":依据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秘传文字,
"说其形义":解说它们的字形和字义。
"补《说文》一百四十七字":补充了《说文解字》中缺失的一百四十七个字,
"戊辰四月书成":在戊辰年的四月份,这部(补充《说文》的)著作完成了。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分段赏析
“古人制字鬼神泣,后人识字百忧集”:“古人制字鬼神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古人制字这一行为以神秘、伟大的色彩,暗示文字的诞生具有非凡的意义,连鬼神都被其震撼。“后人识字百忧集”,则笔锋一转,描述了后人在学习文字过程中的复杂心境,“百忧集”形象地表达了后人因文字而产生的各种忧愁,可能是对文字知识的理解困难、对文字所承载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压力等。此联通过古今对比,引发读者对文字不同阶段意义的思考。“我不畏鬼复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我不畏鬼复不忧”,诗人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既不害怕文字背后可能关联的鬼神,也不为后人识字的忧愁所困扰,体现出诗人的豁达和自信。“灵文夜补秋灯碧”,描绘了诗人在秋夜碧灯下修补灵文的情景,“灵文”代表着神奇、有价值的文字,“夜补”体现出诗人在夜晚静谧的环境中专注于文字的探索和创作,“秋灯碧”营造出一种清冷、静谧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文字的专注和投入,展现出诗人对文字的独特情感和创造力。
上一篇:清·魏耕《赠钱肃润》
下一篇:清·陈维崧《贺新郎·赠苏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