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脩珠翠上高台":无心打扮登上宫院高台,
# 高台:宫中的高楼。,珠翠:宫中美女头上佩饰的珍珠宝物。,脩:同修
"眉月连娟恨不开":心绪恨怨眉头紧锁不开。
# 恨不开:愁眉不展。,连娟:美好的样子。,眉月:弯弯的眉毛象初月一样美丽。
"纵使东巡也无益":即使皇帝幸临也是无益,
"君王自领美人来":狠心君王自带美人前来。
晚唐诗人
章碣(?~?),唐代诗人。字鲁封,章孝标之子。原籍睦州桐庐(今浙江),后迁居钱塘(今浙江)。累举进士不第,黄巢兵起,归江东,曾至常州,后流落江湖,不知所终。章碣颇有诗名,与罗隐、方干友善。其诗喜讥讽时事,颇有愤激之音。其又作七律,第一、三、五、七句押仄韵,第二、四、六、八句押平韵,自号“变体”,时人效之。所作《焚书坑》《东都望幸》均颇传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东都望幸》是唐代诗人章碣描写科举制度的一首讽喻诗,表面映照出唐代东都洛阳宫女们幽居深宫的寂寥身影,内里却折射出封建社会文人墨客的壮志难酬。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与官场的黑暗,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辛辣讽刺与深切批判。
2. 写作手法
比喻:整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应试的考生比作希望帝里枯竿的宫女,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比作帝王,把因为主考官的徇私舞弊而得利的人比作美人,讽刺了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的情形,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黑暗。
3. 分段赏析
诗人开篇便勾勒出一位登高台而懒梳妆的宫女形象:她眉峰紧蹙如新月含愁,珠翠不整的倦怠姿态里,尽是望幸不得的愤懑。首句以“懒修珠翠”写其体态颓然,次句用“眉月连娟恨不开”工笔细描面容,前者似白描勾勒轮廓,后者如工笔渲染神情,表里相契间,将深宫女子的幽恨从体态直透心底。这般由外及内的刻画,既见其形之憔悴,更显其心之怆然。诗人妙在借宫女形貌写尽另一种人间心事,虽未着“考生”一字,却让科场求仕者的愤懑,随宫女指尖未理的珠翠、眉梢凝结的愁云,一并洇染开来。第三句笔锋陡转,于前番哀怨中掀起波澜:“纵使东巡也无益“,“纵使”二字先扬后抑,似给望幸之心留一线微光,却以“无益”二字重重碾碎。这一折一宕间,诗情由个体的愁怨升华为对某种规则的叩问。末句”君王自领美人来”如雷霆破壁,既点破宫女“恨不开”的根由,更以帝王携宠的画面,暗喻科场中主考早已属意“意中人”的现实。宫女之失宠与士子之失意,因这一句隐喻浑然相通:前者困于帝王偏爱,后者困于考官私意,同为体制阴影下的悲剧。全诗以婉笔写深恨,妙在隐喻浑然天成。前两句“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用工笔绘美人形貌,愈见其楚楚可怜,愈衬出“君王”薄情之恶;后两句以口语化的直白诉说,如利刃剖竹般直抵真相。工笔与白描交织,瑰丽与本色相济,既保有宫怨诗的完整意境,又借汉宫旧事浇唐廷块垒。诗人以宫女望幸的镜像,照见科场寒士的命运,不着痕迹间让读者于宫帏愁思中,品出一曲士人的不平之鸣。
4. 作品点评
全诗行文自然流畅,比兴贴切熨帖,尤善以隐喻传情,于含蓄婉转中见深意,令人读之可心领神会,咀嚼之余更觉韵味悠长。其语言特色亦尤为鲜明:三、四两句如话家常,质朴自然,似脱口而出却力透纸背;一、二两句则精工雕琢,辞采华美,“懒修珠翠”“眉月连娟”数语,便将宫女的娇美容貌与慵懒神态勾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愈是细腻刻画宫女的绰约风姿,愈能反衬出“君王”的薄情寡恩,于对比中见褒贬,笔法含蓄而力度十足。诗中塑造的宫女形象优美动人,即便抛开隐喻层面的深意,单以宫怨诗视之,亦具完整自足的意境,足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 乾符中,高侍郎湘自长沙携邵安石至京及第。碣赋《东都锘幸》刺之。
唐王定保《唐摭言》
# 高湘侍郎南迁归朝,途经连江,(邵)安石以所业投之,遂见知,同至辇下。湘知贡举,安石擢第,诗人章碣赋《东都望幸》诗刺之,曰:“懒修珠玉上高台……”
宋李颀《古今诗话》
# 诗贵真,也贵新:真则可信,新则可爱。俗话说:“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桃一筐”,对于诗,又何尝不是如此?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