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烟消帝业虚":燃烧竹帛的青烟散尽帝业也化而为虚,
# 虚:空虚。,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烟销:指把书籍烧光。,竹帛:代指书籍。
"关河空锁祖龙居":那怕有河关之险,也只能空空地守卫着帝王旧居。
# 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空锁:白白地扼守着。,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
"坑灰未冷山东乱":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叛乱,
# 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刘项元来不读书":灭亡秦国的刘邦、项羽并不是读书人。
# 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晚唐诗人
章碣(?~?),唐代诗人。字鲁封,章孝标之子。原籍睦州桐庐(今浙江),后迁居钱塘(今浙江)。累举进士不第,黄巢兵起,归江东,曾至常州,后流落江湖,不知所终。章碣颇有诗名,与罗隐、方干友善。其诗喜讥讽时事,颇有愤激之音。其又作七律,第一、三、五、七句押仄韵,第二、四、六、八句押平韵,自号“变体”,时人效之。所作《焚书坑》《东都望幸》均颇传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介绍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通过“竹帛烟销”“坑灰未冷”等意象,揭示了暴政与文化毁灭的荒谬,以及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必然结局。表达了诗人对秦始皇焚书政策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深刻思考,指出真正推翻暴政的并非书生,而是如刘邦、项羽这样的草莽英雄,暗含对统治者刚愎自用的讽刺。
2. 写作手法
夸张:“竹帛烟销帝业虚”夸张地表现了秦始皇焚书这一文化浩劫的严重程度。“帝业虚”更是极度夸张地指出,看似强大的帝国基业,实际上因焚书而变得空虚脆弱,暗示了暴政终将导致王朝崩溃的历史规律。
3. 分段赏析
首句“竹帛烟销帝业虚”,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描绘了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竹帛”指代儒家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是当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烟销”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书籍被焚烧时化为灰烬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帝业虚”则是诗人对焚书后果的深刻评判,指出秦始皇以为通过焚书可以巩固统治,实际上却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使千秋帝业化为泡影。这里的“虚”字用得极为精妙,既指秦朝基业的空虚,也暗指秦始皇政策的荒谬。诗人用“竹帛烟销”这一具体事件,来象征文化毁灭的严重后果,可谓以小见大,意味深长。次句“关河空锁祖龙居”,诗人笔锋一转,从文化层面转向地理层面。“关河”指函谷关、黄河等天险,是秦朝赖以防御外敌的重要屏障;“祖龙”是秦始皇的代称,突出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空锁”二字意味深长,既指这些天险实际上未能守住秦朝的基业,也暗指秦始皇以为依靠地理优势就可以永保江山,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诗人通过“关河”与“祖龙居”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迷信武力、忽视民心的统治策略的失败。这一句与首句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共同构成了对秦始皇统治政策的全面批判。第三句“坑灰未冷山东乱”,诗人将时间维度引入诗歌,展现了焚书事件与秦末农民起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坑灰未冷”形象地描绘了焚书事件刚刚发生不久,余烬尚未冷却的情景;“山东乱”则指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诗人用“未冷”与“乱”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焚书政策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焚书不仅未能稳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通过这一历史事实,有力地驳斥了焚书固国的荒谬主张,展现了其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末句“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以出人意料的转折,对焚书政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刘项”指刘邦和项羽,他们是推翻秦朝的主要力量;“不读书”则是对他们文化水平的描述。诗人表面上是说因为刘邦和项羽不读书,所以焚书对他们没有影响,实际上却暗讽秦始皇焚书策略的愚蠢。这一反语手法的运用,既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又发人深省:真正的威胁不在于读书人,而在于暴政本身;焚书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会激化社会矛盾,加速统治的灭亡。这一句将诗歌的批判力度推向了高潮,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为一首议论性作品,在表达深刻思想的同时兼顾艺术感染力,确实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通过揭示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与最终政权崩溃之间的内在矛盾,使这位始皇帝处于自我否定的尴尬境地。表面看来,这种写法显得含蓄委婉、冷静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反对态度和批判情感却异常鲜明。这种“怨而不怒”的艺术表现方式,既保持了诗歌的批判力度,又体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 咏史宜明白断案,章碣曰:“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此孰不知耶?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年年点检人间事,只有春风不世情”、“世间甲子须臾事,逄著仙人莫看棋”、“虽然万里连云际,争似尧阶三尺高”、“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皆仅去张打油一间,而当时以为工,后世亦亟称之,此诗所以难言。
明胡应麟《诗薮》
# 近人咏《长城》诗云:“谁知削木为兵者,尽是长城里面人!”又咏《博浪沙》云::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皆从此诗翻出。
明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讽刺议论,字字可泣鬼神,纲目史断,当退三舍。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起句便有擒王之勇。后推其心,不过以读节之儒口议心非,必尽去其书而天下无乱矣;岂知坑灰尚温而山东已乱,灭秦者又是刘、项不读书之人哉!嗟萨……乱不生于读书之辈,乃兆于焚书之时。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珽
# “诗豪”之名,最为误人。牧之《题乌江亭》诗,求豪反入宋调;章碣《焚书坑》亦然。
明吴乔《围炉诗话》
# 章氏父子诗格俱单,碣尤力弱,然《焚书坑》一作,自足名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今读此诗,如食哀家梨爽而有味。此又论史之最妙者,岂特使事为能!
宋诗人周弼《碛砂唐诗》
# 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陈刚中《博浪沙》诗:“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消?”同一意也,而不觉其蹈袭,可悟脱换之妙。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
# 如读老苏诸论(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上一篇:唐·白居易《买花》
下一篇:唐·杜牧《秋浦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