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虽亦薄汤武":少年时代意兴风发,虽然比不上商汤、周武王,
"不薄秦皇与汉武":可是不比秦始皇、汉武帝差。
"设想英雄垂暮日":可是当他年老垂暮,志气已衰,
# 垂暮:指晚年。
"温柔不住住何乡":到那时不住在温柔乡,又要住到哪里去呢。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分段赏析
“少年虽亦薄汤武”一句是少年视角的历史评判。“薄”字意为轻视,商汤、周武王作为儒家传统中“仁君”的典范,诗人却以“虽亦”轻描淡写其价值,暗显少年时期对儒家正统史观的疏离。“不薄秦皇与汉武”紧承上句,以“不薄”形成鲜明对比。秦始皇、汉武帝在历史上以严刑峻法、好大喜功著称,与汤武的“仁政”形象迥异。诗人直言不讳肯定二者的雄才大略,突破了儒家“尚德不尚力”的评判标准,体现其对“功业”“强权”的务实推崇,字里行间涌动着少年意气与对英雄气魄的向往。“设想英雄垂暮日”一句笔锋陡转,从历史评判转入对英雄晚景的虚构。“设想”二字搭建起时空隧道,将“英雄”从鼎盛拉至衰朽,“垂暮日”三字凝练出时光流逝的苍凉感,为末句的追问预设了衰老、力衰的语境,使前两句的豪迈与此处的沉郁形成情感张力,暗藏对“英雄价值”永恒性的怀疑。“温柔不住住何乡”以口语化的反问作结。“温柔”代指温柔乡(安乐之境),两个“住”字重复使用,形成回环诘问的节奏——若英雄晚年无法栖身于温柔之乡,又该归向何处?表面是为英雄寻找归宿,实则隐含对“英雄功业终成虚无”的悲叹:当强权与豪情随岁月消褪,除了沉湎于世俗享乐,英雄的精神世界是否陷入真空?此句以浅白之语承载深邃哲思,将历史评判转化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叩问,余韵悠长。
下一篇:清·郑板桥《思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