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pàn
qiū
hān
jiào
qīng
yún
bàn
yuè
fēn
míng
dēng
xiān
fēi
zhuāng
shēng
dié
jiù
hái
xún
táo
lìng
méng
shuì
suí
yàn
duàn
jīng
huí
nǎo
qióng
míng
xǐng
shí
yōu
yuàn
tóng
shuí
shuāi
cǎo
hán
yān
xiàn
qíng

译文

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梦中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又缕缕被蟋蟀的鸣叫声惊醒。醒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逐句剖析

"篱畔秋酣一觉清":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

# 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和云伴月不分明":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 和云伴月不分明: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兹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不分明:说明梦境依稀恍惚。

"登仙非慕庄生蝶":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

# 登仙非慕庄生蝶: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庄生蝶:庄生,即庄周,又叫庄子。

"忆旧还寻陶令盟":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 陶令盟:与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结为盟友。,忆旧:怀念过去。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

"睡去依依随雁断":梦中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

# 睡去依依随雁断: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依依:留恋不合。随雁断:(梦境)随着归雁的远去而中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又缕缕被蟋蟀的鸣叫声惊醒。

# 恼蛩鸣:对蟋蟀的呜叫感到烦恼。,故故:屡屡,时时。

"醒时幽怨同谁诉":醒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

# 诉:诉说。,醒时:醒来以后。

"衰草寒烟无限情":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 衰草寒烟:秋天的枯草和冷烟。表示凄凉的秋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菊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此诗巧用拟人,借描绘菊花的梦境,实则袒露黛玉自己如梦似幻的情思,且颇具谶语色彩。开篇不久的“和云伴月不分明”,措辞间已隐现不祥之感;“登仙非慕庄生蝶”一句,意即黛玉梦魂仿若翩跹登仙,可她并非向往庄子化蝶般的逍遥,言下之意,死去位列仙班绝非其所愿;“忆旧还寻陶令盟”,直白地道出她心心念念的是重拾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这才是她的真心所求。诗作的颈联、尾联这四句,营造出一片凄凉颓败之景,再度隐晦地暗示了黛玉日后的悲惨结局,让人为之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菊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彼时贾府看似正值鼎盛,一场菊花诗会在史湘云和薛宝钗的筹划下热热闹闹地开场,她们拟定十二道题目,要求作七律且不限韵,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依兴趣自由选题。曹雪芹为凸显林黛玉的诗才,将菊花诗里的上乘之作都归到她名下,像《咏菊》《问菊》《菊梦》这三篇,格调与黛玉性格相得益彰。整体来看,菊花诗形式精巧,艺术性颇高,可思想深度稍欠,内容相对薄弱,这恰是处于衰败崩溃边缘的剥削阶级诗歌的通病。作为封建末代的诗歌艺术,菊花诗折射出封建统治江河日下的颓势,带着没落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以拟人手法描绘了菊花的梦境,介绍了黛玉借菊花之梦所寄托的情思,体现了她对“木石前盟”的执着坚守,营造出一种梦幻、凄凉颓败的氛围,表达了黛玉孤独、迷茫又满怀期许的复杂心境,同时带有谶语意味,暗示其悲剧结局。

2. 写作手法

用典:“庄生蝶”化用庄子梦蝶典故,“陶令盟”借陶渊明爱菊之事,增添诗歌文化内涵,表达不慕虚幻、忆旧念友的情感。拟人:颈联“依依随雁断”“故故恼蛩鸣”,赋予秋菊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写出其梦中梦醒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和云伴月不分明”: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朦胧画面,菊花于云月交辉之下,影影绰绰难以分辨。这恰似林黛玉寄身贾府的真实写照,父母双亡后,她孤苦无依地闯入这封建大家族,未来的路在重重迷雾之中,充满未知与迷茫,就如那云月之下看不真切的菊花,不知将被命运裹挟至何方。颔联“登仙非慕庄生蝶”:巧妙化用庄子化蝶的典故,庄子梦中化蝶,逍遥翩跹,象征着超脱尘世的自由之境。可黛玉却决然道“非慕”,于她而言,“登仙”不过是死亡的隐晦说法,她并非向往这种解脱,实则是对无奈命运的抗诉。生在封建末世,家族的腐朽、礼教的严苛,都让她的人生陷入绝境,“登仙”成为她可能的最终归宿,却绝非心中所愿,满是悲戚。颈联“忆旧还寻陶令盟”:此句中“忆旧”承载着黛玉对往昔纯真美好的追忆,她渴盼如同与高洁的陶渊明结下盟誓一般,在贾府寻得志同道合之人,重拾纯粹情谊。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封建贵族之家充斥着利益算计、虚伪应酬,她的精神追求被一次次击碎,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愈发深重。尾联“衰草寒烟无限情”:以衰败萧瑟的秋景收尾,满目衰草在寒烟笼罩下更显凄凉。这是黛玉梦醒后的真实心境映射,贾府由盛转衰,她视为知己的宝玉或因家族变故自身难保,满腹幽怨无人倾诉,恰似这寒秋中的衰草,在肃杀氛围里独自承受命运的凄风苦雨,预示着她泪尽而逝的悲剧终局,饱含作者对其不幸人生的深切悲悯。

4. 作品点评

《菊梦》是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为写的是梦境,所以用的是扑朔迷离的笔法。写出菊花在酣梦中进入和云伴月的仙境,去寻高朋结良盟。但这种美好的境界却常常被打断,因之产生种种懊恼和凶怨。这正是诗人对高尚的爱情、理想的生活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中总是被打破的心境的隐约反映。梦境和实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这是黛玉对自己的悲剧命运的预感。读着这首诗,令人产生出悲凉之雾笼罩心头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以游仙诗的形式,描绘了菊花畅游夜空的景象,想象奇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刘亮《红楼梦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遵宪《纪事(八首选一)》

下一篇:清·黄遵宪《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