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畔秋酣一觉清":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
# 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和云伴月不分明":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 和云伴月不分明: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兹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不分明:说明梦境依稀恍惚。
"登仙非慕庄生蝶":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
# 登仙非慕庄生蝶: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庄生蝶:庄生,即庄周,又叫庄子。
"忆旧还寻陶令盟":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 陶令盟:与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结为盟友。,忆旧:怀念过去。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
"睡去依依随雁断":梦中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
# 睡去依依随雁断: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依依:留恋不合。随雁断:(梦境)随着归雁的远去而中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又缕缕被蟋蟀的鸣叫声惊醒。
# 恼蛩鸣:对蟋蟀的呜叫感到烦恼。,故故:屡屡,时时。
"醒时幽怨同谁诉":醒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
# 诉:诉说。,醒时:醒来以后。
"衰草寒烟无限情":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 衰草寒烟:秋天的枯草和冷烟。表示凄凉的秋景。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以拟人手法描绘了菊花的梦境,介绍了黛玉借菊花之梦所寄托的情思,体现了她对“木石前盟”的执着坚守,营造出一种梦幻、凄凉颓败的氛围,表达了黛玉孤独、迷茫又满怀期许的复杂心境,同时带有谶语意味,暗示其悲剧结局。
2. 写作手法
用典:“庄生蝶”化用庄子梦蝶典故,“陶令盟”借陶渊明爱菊之事,增添诗歌文化内涵,表达不慕虚幻、忆旧念友的情感。拟人:颈联“依依随雁断”“故故恼蛩鸣”,赋予秋菊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写出其梦中梦醒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和云伴月不分明”: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朦胧画面,菊花于云月交辉之下,影影绰绰难以分辨。这恰似林黛玉寄身贾府的真实写照,父母双亡后,她孤苦无依地闯入这封建大家族,未来的路在重重迷雾之中,充满未知与迷茫,就如那云月之下看不真切的菊花,不知将被命运裹挟至何方。颔联“登仙非慕庄生蝶”:巧妙化用庄子化蝶的典故,庄子梦中化蝶,逍遥翩跹,象征着超脱尘世的自由之境。可黛玉却决然道“非慕”,于她而言,“登仙”不过是死亡的隐晦说法,她并非向往这种解脱,实则是对无奈命运的抗诉。生在封建末世,家族的腐朽、礼教的严苛,都让她的人生陷入绝境,“登仙”成为她可能的最终归宿,却绝非心中所愿,满是悲戚。颈联“忆旧还寻陶令盟”:此句中“忆旧”承载着黛玉对往昔纯真美好的追忆,她渴盼如同与高洁的陶渊明结下盟誓一般,在贾府寻得志同道合之人,重拾纯粹情谊。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封建贵族之家充斥着利益算计、虚伪应酬,她的精神追求被一次次击碎,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愈发深重。尾联“衰草寒烟无限情”:以衰败萧瑟的秋景收尾,满目衰草在寒烟笼罩下更显凄凉。这是黛玉梦醒后的真实心境映射,贾府由盛转衰,她视为知己的宝玉或因家族变故自身难保,满腹幽怨无人倾诉,恰似这寒秋中的衰草,在肃杀氛围里独自承受命运的凄风苦雨,预示着她泪尽而逝的悲剧终局,饱含作者对其不幸人生的深切悲悯。
4. 作品点评
《菊梦》是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为写的是梦境,所以用的是扑朔迷离的笔法。写出菊花在酣梦中进入和云伴月的仙境,去寻高朋结良盟。但这种美好的境界却常常被打断,因之产生种种懊恼和凶怨。这正是诗人对高尚的爱情、理想的生活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中总是被打破的心境的隐约反映。梦境和实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这是黛玉对自己的悲剧命运的预感。读着这首诗,令人产生出悲凉之雾笼罩心头之感。
# 全诗以游仙诗的形式,描绘了菊花畅游夜空的景象,想象奇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刘亮《红楼梦诗词赏析》
上一篇:清·黄遵宪《纪事(八首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