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shí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jìn
tuì
退
yōng
róng
shǐ
shàng
nán
shōu
lèi
chū
cháng
ān
bǎi
nián
zhé
huí
biàn
rěn
zuò
kōng
sāng
sān
宿
kàn

译文

一个人无论是在仕途上进取还是退隐,要做到从容不迫、举止大方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忽然收起了因追思古人古事而流下的泪水,离开了这长安古城。我在这百年来的旧迹之间徘徊流连,把这些曾经走过的地方都细细地看过,我又怎么忍心像在空桑之地那样,仅仅短暂停留就轻易地离开。

逐句剖析

"进退雍容史上难":一个人无论是在仕途上进取还是退隐,要做到从容不迫、举止大方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忽收古泪出长安":我忽然收起了因追思古人古事而流下的泪水,离开了这长安古城。

"百年綦辙低徊遍":我在这百年来的旧迹之间徘徊流连,把这些曾经走过的地方都细细地看过,

"忍作空桑三宿看":我又怎么忍心像在空桑之地那样,仅仅短暂停留就轻易地离开。

# 忍作空桑三宿看:自注: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宦京师,至小子,三世百年矣!以己亥岁四月二十三日出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其十)》是龚自珍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进退雍容史上难”,诗人感慨历史人物在仕途上做到进退自如的雍容之态极为罕见,展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忽收古泪出长安”,则生动描绘出诗人突然收起因感怀历史而落下的泪水,离开长安的场景,情感复杂。“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诗人徘徊于历史的车辙痕迹间,不忍轻易离去,就像在空桑之地久留一般,进一步强化了对往昔的眷恋与不舍。​整首诗情感沉郁,借离开长安一事,抒发对历史、对自身境遇的诸多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进退雍容史上难”,短短七字,凝练地表达出诗人对历史人物仕途境遇的深刻洞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官者或进或退,能保持雍容大度、从容不迫的,极为罕见。这一感慨,既蕴含着对古人的追思,也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基调。它暗示着诗人自身在仕途与人生道路上的徘徊与挣扎,古与今在此处悄然连接。其次,“忽收古泪出长安”情感转折鲜明且强烈。诗人沉浸于对历史的感怀之中,泪水潸然而下,可突然又收起这饱含历史沧桑的泪水,决然离开长安。“忽收”一词,生动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长安,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政治风云的古都,此刻对诗人而言,或许满是失望与落寞,不得不选择离去,却又心有不甘。接着“百年綦辙低徊遍”诗人沿着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徘徊往复,细细追寻。“百年”强调时间之久,“綦辙”象征着历史的轨迹,诗人在对历史的探寻中,试图寻找自身困惑的答案,感受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末句“忍作空桑三宿看”,巧用“空桑三宿”的典故,意为不忍轻易离去。诗人将自己比作在空桑之地停留多日的旅人,对这片土地、对过往的一切,充满了眷恋与不舍。然而,即便不舍,他也不得不踏上新的征程,这种矛盾的情感,将诗人内心的怅惘推向了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二》

下一篇:清·陈维崧《咏美人秋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