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龙当年入海初":猛龙当年刚入海的时候,
"婆娑曾否有仓祛":舒展从容,是否有如仓颉般的文字智慧?
"只今旷劫重生后":如今经历漫长劫难得以重生之后,
"尚识人间七体书":还能辨识人间的七种字体。
"别镇国公容斋居士":送别镇国公容斋居士。
"居士睿亲王子":居士是睿亲王的儿子,
"名裕恩":名叫裕恩,
"好读内典":喜好阅读佛经,
"遍识额纳特珂克、":广泛认识额纳特珂克、
"西藏、":西藏、
"西洋、":西洋、
"蒙古、":蒙古、
"回部及满汉字":回部以及满汉的文字,
"又校订全藏":又校订全套藏经,
"凡经有新旧数译者":凡是佛经有新旧几种译本的,
"皆访得之":都寻访得到,
"或校归一是":有的校订后归于统一的说法,
"或两存之":有的两种都保留,
"或三存之":有的三种都保留,
"自释典入震旦以来":自从佛经传入中国以来,
"未曾有也":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猛龙当年入海初”,借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龙潜藏”之典,喻文字诞生之初的神圣与震撼。“猛龙入海”意象雄奇,暗示创制文字犹如神龙入渊,带来非凡变革,营造出神秘远古氛围。次句“婆娑曾否有仓祛”,以“婆娑”呼应“猛龙”,追问仓颉所造原始文字是否如龙迹般盘曲。此处借龙迹喻字形,既生动描摹古文字形态,更暗含对文字本源纯粹性的探寻与追念,流露历史纵深之感。第三句“只今旷劫重生后”,陡转至当下。“旷劫”喻指漫长岁月中的文化浩劫,“重生”则指劫后文化复苏。时空对比强烈,传达出文化传承历经磨难之沉重,及作者对此沧桑巨变的深刻洞察。结句“尚识人间七体书”,以“七体书”代指字体演变的复杂流脉。质问历经劫难重生后的文字,能否辨认后世衍生字体的本真?表面问文字识别,实则忧虑文化传统在历史断裂中的延续能力。沉重反问升华主旨,凸显对文化根脉承续的深切忧思。
上一篇:清·曾国藩《桂湖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