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bǎi
èr
shí
sān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lùn
yán
tiě
chóu
dōng
nán
lèi
duō
guó
sān
shēng
mín
dǒu
niú
shèng
zāi

译文

朝廷既不讨论盐铁专营之策,也不筹划治理河患之事,只知道依赖东南地区的赋税,惹得百姓泪流满面。国家规定的赋税本是三升,到了地方却要缴纳一斗,在这样的情况下,杀牛卖肉难道不比种庄稼更划算吗?

逐句剖析

"不论盐铁不筹河":朝廷既不讨论盐铁专营之策,也不筹划治理河患之事,

# 不论盐铁不筹河:盐铁:西汉时代,盐和铁都由政府专卖。昭帝时,代表地方豪强的“文学之士”,同代表中央政权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展开一场应否专卖的大辩论。这些辩论,后由桓宽结集成书,称为《盐铁论》。筹河:黄河自古就经常泛滥迁徙,造成极大祸害。东汉时,贾让曾提出治河三策,以后历代都有人提出治河方略。但始终未能根治河患。清代由于南粮北运,每年有大量谷米通过运河输往京师(称为漕运),中途要横越黄河,黄河出事,漕运便要中断,清政府为此设置河道总督加以管理。作者由于不在其位,所以有“不论”“不筹”的话。

"独倚东南涕泪多":只知道依赖东南地区的赋税,惹得百姓泪流满面。

# 独倚东南涕泪多:回到江南,耳闻目见农民生活的痛苦,使我洒下许多眼泪。倚:倚身而立,意即置身其中。黄庭坚《登快阁》诗:“快阁东西倚晚晴。”东南:指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

"国赋三升民一斗":国家规定的赋税本是三升,到了地方却要缴纳一斗,

# 国赋三升民一斗:“国赋”二句:国家赋税规定三升,农民实际上要交纳一斗粮食,这就难怪干屠牛的营生,都要比种田好多了。国赋三升:清政府明文规定的田赋,据冯桂芬《请减苏松太浮粮疏(代作)》云:“伏查大清户律:官田起科每亩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亩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亩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每亩一斗二升。是官田亦有通额。独江苏则不然……今苏州府长洲等县,每亩科平粮三斗七升以次不等,折实粳米,多者几及二斗,少者一斗五六升,远过乎律载官田之数”。因此,所谓“国赋三升”,从来都是一纸具文,江苏的农民一向都要交纳一斗甚至二斗的数额。冯桂芬又指出:乾、嘉年间,农民之所以还能勉强完税,是由于辛勤经营各种副业,用副业收入来折银纳税。“无论自种、佃种,皆以余力业田,不关仰给之需”。“至道光癸未大水,元

"屠牛那不胜栽禾":在这样的情况下,杀牛卖肉难道不比种庄稼更划算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三)》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七言绝句,通过直击时弊的笔触揭露了晚清赋税苛政下的民生疾苦。诗中“不论盐铁不筹河”以排比句式痛陈朝廷荒废盐铁专卖、水利建设等治国要务的失政现状;“独倚东南涕泪多”则通过“东南”这一财税重地的“涕泪”意象,折射出江南百姓的深重苦难。后两句“国赋三升民一斗”以触目惊心的数字对比,揭露赋税层层盘剥的黑暗现实;“屠牛那不胜栽禾”则以农民自毁耕牛的极端行为,控诉苛政对农业经济的摧残。全诗以“盐铁—赋税—农耕”为叙事线索,在二十八字中既延续了杜甫“三吏”“三别”的写实传统,又以“涕泪”“屠牛”等震撼性意象,展现了近代启蒙思想家“经世致用”的批判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不论盐铁不筹河”以双重否定开篇,直指朝廷荒废“盐铁专卖”与“河道治理”两大国策的执政失误,“不论”“不筹”的排比句式强化批判力度。次句“独倚东南涕泪多”转向民生视角,“独倚”揭露财政剥削的单一性,“涕泪多”以具象化的泪水展现江南重赋区的民生疾苦。第三句“国赋三升民一斗”通过“三升”与“一斗”的悬殊对比,撕开赋税层层盘剥的黑暗现实,数字运用的精准性令人震撼。末句“屠牛那不胜栽禾”以反诘语气作结,“屠牛”这一自毁生产资料的极端选择,既是对前文赋税苛政的逻辑结果,更是对农耕文明崩溃的深刻预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四十七)》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