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shí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jié
bào
ēn
chén
chén
wén
wéi
mén
yáo
zhī
huì
líng
shān
zài
tiān
lóng
yán
shū
zhèn
dàn
hòu
jiào
chóu
zhě
nǎi
wéi
lóng
cáng
kǎo
zhèng
juàn
yòu
miào
lián
huā
jīng
wéi
běi
liáng
gōng
zhōng
suǒ
luàn
nǎi
chóng
dìng
fēn
běn
èr
shān
pǐn
cún
niàn
廿
pǐn
dīng
yǒu
chūn
chéng

译文

历经劫难该如何报答佛的恩情,无数的文字便是我报答的途径。遥想那灵山的法会依然存在,天龙八部都会礼敬我的言论。佛教书籍传入中国以后,校对审定的人很少,于是我撰写了《龙藏考证》七卷;又因为《妙法莲华经》被北凉宫中的人弄乱了次序,于是重新确定目录次序,分为“本”和“迹”两部分,删掉七品,保留二十一品,丁酉年春天刻板成书。

逐句剖析

"历劫如何报佛恩":历经劫难该如何报答佛的恩情,

"尘尘文字以为门":无数的文字便是我报答的途径。

"遥知法会灵山在":遥想那灵山的法会依然存在,

"八部天龙礼我言":天龙八部都会礼敬我的言论。

"佛书入震旦以后":佛教书籍传入中国以后,

"校雠者稀":校对审定的人很少,

"乃为龙藏考证七卷":于是我撰写了《龙藏考证》七卷;

"又以妙法莲华经为北凉宫中所乱":又因为《妙法莲华经》被北凉宫中的人弄乱了次序,

"乃重定目次":于是重新确定目录次序,

"分本迹二部":分为“本”和“迹”两部分,

"删七品":删掉七品,

"存廿一品":保留二十一品,

"丁酉春勒成":丁酉年春天刻板成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其八十一)》是清末诗人龚自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为其组诗《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借佛学相关内容抒发情怀,诗人以“历劫如何报佛恩”起问,答以“尘尘文字以为门”,表明以研习、校勘佛经文字作为报答佛恩的方式。后两句体现了对佛教圣地法会的坚信与向往,以及对自身佛经研究成果获认可的自信,是其佛学实践心境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历劫如何报佛恩”以设问起笔,“历劫”既指人生经历的磨难,也暗含佛教中“历经劫难而觉悟”的意涵。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历经世事波折后,对佛陀庇佑之恩的感念,以及渴望回报这份恩德的真诚。次句“尘尘文字以为门”紧承上句,给出了具体答案。“尘尘”形容数量极多,这里特指浩繁的佛经文字;“门”则指途径、方法。诗人认为,研读、整理这些佛经文字,便是报答佛恩的切实途径。这既体现了他对佛学的虔诚,也暗示了其以校勘、研习佛经为己任的实践,正如诗后自注所言,他曾著《龙藏考证》、重定《妙法莲华经》目次,此句正是这种学术实践的直接写照。第三句“遥知法会灵山在”转向对佛教圣地的想象。“灵山”即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是佛陀当年宣讲佛法的场所,象征着纯正的佛法传承;“法会”则暗指佛法的延续。诗人“遥知”二字,并非虚指,而是源于对佛法不灭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他对佛教核心精神的认同与向往,仿佛跨越时空感受到了灵山法会的庄严气象。末句“八部天龙礼我言”以佛教意象收束。“八部天龙”是佛教中的护法众神,代表着佛法的神圣威严。诗人此处并非自诩高深,而是基于前文“尘尘文字以为门”的实践,他坚信自己对佛经的校勘、整理贴合佛法本真,因而其阐释的佛理能够得到护法神的认可。这既是对自身佛学研究的自信,也暗含着以文字弘扬正法的责任感,情感真挚而不张扬,与他潜心佛学实践的经历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五十六)》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