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劫如何报佛恩":历经劫难该如何报答佛的恩情,
"尘尘文字以为门":无数的文字便是我报答的途径。
"遥知法会灵山在":遥想那灵山的法会依然存在,
"八部天龙礼我言":天龙八部都会礼敬我的言论。
"佛书入震旦以后":佛教书籍传入中国以后,
"校雠者稀":校对审定的人很少,
"乃为龙藏考证七卷":于是我撰写了《龙藏考证》七卷;
"又以妙法莲华经为北凉宫中所乱":又因为《妙法莲华经》被北凉宫中的人弄乱了次序,
"乃重定目次":于是重新确定目录次序,
"分本迹二部":分为“本”和“迹”两部分,
"删七品":删掉七品,
"存廿一品":保留二十一品,
"丁酉春勒成":丁酉年春天刻板成书。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历劫如何报佛恩”以设问起笔,“历劫”既指人生经历的磨难,也暗含佛教中“历经劫难而觉悟”的意涵。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历经世事波折后,对佛陀庇佑之恩的感念,以及渴望回报这份恩德的真诚。次句“尘尘文字以为门”紧承上句,给出了具体答案。“尘尘”形容数量极多,这里特指浩繁的佛经文字;“门”则指途径、方法。诗人认为,研读、整理这些佛经文字,便是报答佛恩的切实途径。这既体现了他对佛学的虔诚,也暗示了其以校勘、研习佛经为己任的实践,正如诗后自注所言,他曾著《龙藏考证》、重定《妙法莲华经》目次,此句正是这种学术实践的直接写照。第三句“遥知法会灵山在”转向对佛教圣地的想象。“灵山”即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是佛陀当年宣讲佛法的场所,象征着纯正的佛法传承;“法会”则暗指佛法的延续。诗人“遥知”二字,并非虚指,而是源于对佛法不灭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他对佛教核心精神的认同与向往,仿佛跨越时空感受到了灵山法会的庄严气象。末句“八部天龙礼我言”以佛教意象收束。“八部天龙”是佛教中的护法众神,代表着佛法的神圣威严。诗人此处并非自诩高深,而是基于前文“尘尘文字以为门”的实践,他坚信自己对佛经的校勘、整理贴合佛法本真,因而其阐释的佛理能够得到护法神的认可。这既是对自身佛学研究的自信,也暗含着以文字弘扬正法的责任感,情感真挚而不张扬,与他潜心佛学实践的经历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