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恙桃花":桃花依旧安然盛放,
"依然燕子":燕子也还像从前一样,
"春景多别":春光却总是带着离别的意味。
"前度刘郎":从前的刘郎,
# 前度刘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山桃源洞遇到仙女。至太康年间,二人重回天台。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重来江令":再次来到的江令,
# 江令:隋江总先后仕南朝梁、陈、隋三朝,仕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
"往事何堪说":那些过往的事情实在不堪回首细说。
"逝水残阳":流水悠悠,残阳斜照,
"龙归剑杳":英雄逝去如剑藏不见,
# 龙归剑杳:《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望丰城有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焕掘得双剑,一与华,一自佩。张华与雷焕死后,焕之子持剑经延平津,剑从腰间跃出堕水,但见化为二龙而没。后用剑化比喻人离世。
"多少英雄泪血":留下多少血泪。
"千古恨、":千古的憾恨啊、
"河山如许":河山依旧是这般模样,
"豪华一瞬抛撇":曾经的繁华却在一瞬间消散。
# 抛撇:抛开;丢弃。,一瞬:一眨眼,比喻极短的时间。
"白玉楼前":白玉楼前,
# 白玉楼:传说唐诗人李贺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遂卒。后因以为文人去世的典故。
"黄金台畔":黄金台畔,
# 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北易水南。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
"夜夜只留明月":每夜只有明月静静映照。
"休笑垂杨":不要嘲笑那垂杨,
"而今金尽":如今昔日的富贵已尽,
"秾李还消歇":繁盛的桃李也已凋零。
# 秾李:华美的李花。
"世事流云":世事像流动的云彩变幻不定,
"人生飞絮":人生如飘飞的柳絮漂泊无依,
"都付断猿悲咽":这一切都只化作杜鹃凄凉的悲啼。
# 断猿:孤独悲啼之猿。
"西山在、":西山依旧矗立、
# 西山:山名,北京市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拒马山,西北接军都山,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愁容惨黛":带着忧愁的面容,描画得暗淡的眉毛,
# 惨黛:谓愁眉。黛,可供画眉的青黑色颜料,借指眉。
"如共人凄切":仿佛也在和人一同感受着凄切。
明末清初词人,“清代闺秀词三大家”之一
徐灿(1617?~1698?),清代词人。字湘𬞟,一字明深、明霞,号深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室,封一品夫人,后徐灿随夫谪徙塞外。清康熙五年检夫骸骨南归,遂皈依佛法,奉母以终。徐灿善属文,工诗词,并精书画。其词多写家国之变与身世之痛,悲咽跌宕,感荡性灵,开拓了女性词之意境。她与顾春、吴藻并称为“清代闺秀词三大家”。陈维崧赞其为“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著有《拙政园诗集》《拙政园诗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怀古伤今的词,借桃花依旧、燕子仍在的春日景致,前度刘郎、重来江令的历史典故,以及逝水残阳、龙归剑杳的苍凉景象,写出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往昔英雄业绩消逝的叹惋,以及自身内心的凄切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前度刘郎”巧用“刘郎”的典故,此典源自刘禹锡被贬后重回长安,写下“前度刘郎今又来”,原意是抒发世事变迁的感慨;作者借此典故,暗指自身如刘郎般历经世事,将对往事的怅惘融入其中,表达对时光流逝、人事更迭的叹惋。“重来江令”化用江淹的典故,江淹曾有仕途起伏的经历,作者用此典故,以江令自比,传递出对过往经历的无奈与悲叹,深化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情感。“黄金台畔”巧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用于招揽贤才,原意象征对贤才的重视;作者在此写黄金台畔只剩明月,暗示如今贤才难遇、世事变迁,寄托了对时代兴衰的感慨。反衬:以实写虚,“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桃花的绽放、燕子的归来皆是具体实景,却以此实写“春景多别”世事更迭、人事沧桑,让原本熟悉的春景在心境中变得全然不同,突出“一切皆变”的怅惘;“逝水残阳”“西山”是长久存在的。流水不息、残阳轮回、山峦矗立自然物象,反衬出“英雄泪血”的温热易冷、“豪华一瞬抛撇”的无常,凸显虚境中人生起落、世事兴衰的匆匆,将兴亡之叹寄托于景物之中。借景抒情:借“逝水残阳”“西山愁容惨黛”等景象抒发兴亡之叹与悲切之情,“逝水残阳”营造出衰败、萧瑟的氛围,暗示着王朝的衰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赋予其愁绪,诗人借西山的凄切,抒发了内心深沉的悲切与对兴亡的感慨;借“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的景象,抒发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惋惜,昔日的“白玉楼”“黄金台”曾是繁华之地,如今只剩明月照耀,通过这一景象,诗人抒发了对往昔豪华消逝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以桃花、燕子这些春日常见的景物起笔。桃花依旧繁盛,燕子也如往昔般出现,可春日的景致却与过往有了诸多不同。这里借景物的“无恙”“依然”与“春景多别”形成对比,暗示了时光流逝中人事的变迁,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化用了刘郎、江令的典故。“前度刘郎”出自刘禹锡的诗句,暗含着对故地重游的感慨;“江令”指江总,其经历多与兴亡相关。作者借这两个典故,将自身的感慨融入其中,点出过往的往事令人难以言说,满是怅惘之情。“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描绘了流水逝去、夕阳西下的景象,又用“龙归剑杳”的传说,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流水、残阳常象征着时光的一去不返,而“龙归剑杳”则暗示着英雄已逝,过往的辉煌不再,由此引出无数英雄的血泪,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叹惋。“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直抒胸臆,点出千古以来的憾事。山河依旧壮丽,可曾经的繁华却在一瞬间消逝。这里将河山的永恒与豪华的短暂对比,强化了对世事无常、兴衰更替的感慨。下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提及白玉楼、黄金台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白玉楼与文人的才情相关,黄金台则象征着对贤才的招揽,而如今这些地方只剩下明月夜夜照耀。通过往昔的象征意义与如今的寂寥对比,暗含着对人才不被重用、盛世难再的叹惋。“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以垂杨、秾李为喻。不要嘲笑垂杨,如今昔日的繁华如同金钱耗尽般逝去,艳丽的李花也已凋零。这里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喻人事的衰败,进一步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盛景不再的伤感。“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将世事比作流云,人生比作飞絮,形象地写出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和人生的漂泊不定。而这一切的感慨,都寄托在断猿的悲啼之中,借猿的悲鸣强化了内心的悲苦与无奈。“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以西山为景。西山依旧矗立,可它那仿佛带着愁容的昏暗山色,就像在和人一同感受着凄切之情。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西山的景色与人的情感相融,使悲切的情感更加深沉,也让全词的感伤基调贯穿始终。
上一篇:清·慈禧《祝母寿诗》
下一篇:清·李邺嗣《泊定海夜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