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
·
zhōu
zhōng
gǎn
jiù

朝代:清作者:徐灿浏览量:3
yàng
táo
huā
rán
yàn
chūn
jǐng
duō
bié
qián
liú
láng
chóng
lái
jiāng
lìng
wǎng
shì
kān
shuō
shì
shuǐ
cán
yáng
lóng
guī
jiàn
yǎo
duō
shǎo
yīng
xióng
lèi
xuè
qiān
hèn
shān
háo
huá
shùn
pāo
piě
bái
lóu
qián
huáng
jīn
tái
pàn
zhǐ
liú
míng
yuè
xiū
xiào
chuí
yáng
ér
jīn
jīn
jìn
nóng
hái
xiāo
xiē
shì
shì
liú
yún
rén
shēng
fēi
dōu
duàn
yuán
bēi
yān
西
shān
zài
chóu
róng
cǎn
dài
gòng
rén
qiè

译文

桃花依旧安然盛放,燕子也还像从前一样,春光却总是带着离别的意味。从前的刘郎,再次来到的江令,那些过往的事情实在不堪回首细说。流水悠悠,残阳斜照,英雄逝去如剑藏不见,留下多少血泪。千古的憾恨啊、河山依旧是这般模样,曾经的繁华却在一瞬间消散。白玉楼前,黄金台畔,每夜只有明月静静映照。不要嘲笑那垂杨,如今昔日的富贵已尽,繁盛的桃李也已凋零。世事像流动的云彩变幻不定,人生如飘飞的柳絮漂泊无依,这一切都只化作杜鹃凄凉的悲啼。西山依旧矗立、带着忧愁的面容,描画得暗淡的眉毛,仿佛也在和人一同感受着凄切。

逐句剖析

"无恙桃花":桃花依旧安然盛放,

"依然燕子":燕子也还像从前一样,

"春景多别":春光却总是带着离别的意味。

"前度刘郎":从前的刘郎,

# 前度刘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山桃源洞遇到仙女。至太康年间,二人重回天台。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重来江令":再次来到的江令,

# 江令:隋江总先后仕南朝梁、陈、隋三朝,仕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

"往事何堪说":那些过往的事情实在不堪回首细说。

"逝水残阳":流水悠悠,残阳斜照,

"龙归剑杳":英雄逝去如剑藏不见,

# 龙归剑杳:《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望丰城有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焕掘得双剑,一与华,一自佩。张华与雷焕死后,焕之子持剑经延平津,剑从腰间跃出堕水,但见化为二龙而没。后用剑化比喻人离世。

"多少英雄泪血":留下多少血泪。

"千古恨、":千古的憾恨啊、

"河山如许":河山依旧是这般模样,

"豪华一瞬抛撇":曾经的繁华却在一瞬间消散。

# 抛撇:抛开;丢弃。,一瞬:一眨眼,比喻极短的时间。

"白玉楼前":白玉楼前,

# 白玉楼:传说唐诗人李贺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遂卒。后因以为文人去世的典故。

"黄金台畔":黄金台畔,

# 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北易水南。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

"夜夜只留明月":每夜只有明月静静映照。

"休笑垂杨":不要嘲笑那垂杨,

"而今金尽":如今昔日的富贵已尽,

"秾李还消歇":繁盛的桃李也已凋零。

# 秾李:华美的李花。

"世事流云":世事像流动的云彩变幻不定,

"人生飞絮":人生如飘飞的柳絮漂泊无依,

"都付断猿悲咽":这一切都只化作杜鹃凄凉的悲啼。

# 断猿:孤独悲啼之猿。

"西山在、":西山依旧矗立、

# 西山:山名,北京市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拒马山,西北接军都山,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愁容惨黛":带着忧愁的面容,描画得暗淡的眉毛,

# 惨黛:谓愁眉。黛,可供画眉的青黑色颜料,借指眉。

"如共人凄切":仿佛也在和人一同感受着凄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永遇乐·舟中感旧》是清代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借桃花、燕子等景物起笔,化用刘郎、江令的典故,描绘逝水残阳、龙归剑杳的景象,感叹河山依旧而豪华转瞬消逝,满含对往事的怅惘与对历史兴衰的叹惋。下片提及白玉楼、黄金台,以垂杨、秾李的变化暗喻人事衰败,将世事比作流云、人生比作飞絮,借断猿悲啼与西山的凄切之景,深化了对世事无常、人生漂泊的悲苦之情。全词多通过景物、典故来表情达意,情感悲咽凄切,表达含蓄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沧桑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词人,“清代闺秀词三大家”之一

徐灿(1617?~1698?),清代词人。字湘𬞟,一字明深、明霞,号深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室,封一品夫人,后徐灿随夫谪徙塞外。清康熙五年检夫骸骨南归,遂皈依佛法,奉母以终。徐灿善属文,工诗词,并精书画。其词多写家国之变与身世之痛,悲咽跌宕,感荡性灵,开拓了女性词之意境。她与顾春、吴藻并称为“清代闺秀词三大家”。陈维崧赞其为“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著有《拙政园诗集》《拙政园诗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顺治二年(1645年),陈之遴出仕清朝,不久后,徐灿便带着子女北上京师,与他团聚。这首词大约就创作于徐灿此番北上的途中,且与《南乡子·秋雨》作于同一时期。词题名为“感旧”,是由于作者在十年前曾有过一次北京之行。如今再次来到这里,桃花依旧绽放,燕子也仍是旧日模样,可人事却已全然不同,过往的悲伤与当下的愁绪纷纷涌上心头,全都蕴含在这一篇短小的词作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怀古伤今的词,借桃花依旧、燕子仍在的春日景致,前度刘郎、重来江令的历史典故,以及逝水残阳、龙归剑杳的苍凉景象,写出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往昔英雄业绩消逝的叹惋,以及自身内心的凄切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前度刘郎”巧用“刘郎”的典故,此典源自刘禹锡被贬后重回长安,写下“前度刘郎今又来”,原意是抒发世事变迁的感慨;作者借此典故,暗指自身如刘郎般历经世事,将对往事的怅惘融入其中,表达对时光流逝、人事更迭的叹惋。“重来江令”化用江淹的典故,江淹曾有仕途起伏的经历,作者用此典故,以江令自比,传递出对过往经历的无奈与悲叹,深化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情感。“黄金台畔”巧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用于招揽贤才,原意象征对贤才的重视;作者在此写黄金台畔只剩明月,暗示如今贤才难遇、世事变迁,寄托了对时代兴衰的感慨。反衬:以实写虚,“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桃花的绽放、燕子的归来皆是具体实景,却以此实写“春景多别”世事更迭、人事沧桑,让原本熟悉的春景在心境中变得全然不同,突出“一切皆变”的怅惘;“逝水残阳”“西山”是长久存在的。流水不息、残阳轮回、山峦矗立自然物象,反衬出“英雄泪血”的温热易冷、“豪华一瞬抛撇”的无常,凸显虚境中人生起落、世事兴衰的匆匆,将兴亡之叹寄托于景物之中。借景抒情:借“逝水残阳”“西山愁容惨黛”等景象抒发兴亡之叹与悲切之情,“逝水残阳”营造出衰败、萧瑟的氛围,暗示着王朝的衰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赋予其愁绪,诗人借西山的凄切,抒发了内心深沉的悲切与对兴亡的感慨;借“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的景象,抒发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惋惜,昔日的“白玉楼”“黄金台”曾是繁华之地,如今只剩明月照耀,通过这一景象,诗人抒发了对往昔豪华消逝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以桃花、燕子这些春日常见的景物起笔。桃花依旧繁盛,燕子也如往昔般出现,可春日的景致却与过往有了诸多不同。这里借景物的“无恙”“依然”与“春景多别”形成对比,暗示了时光流逝中人事的变迁,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化用了刘郎、江令的典故。“前度刘郎”出自刘禹锡的诗句,暗含着对故地重游的感慨;“江令”指江总,其经历多与兴亡相关。作者借这两个典故,将自身的感慨融入其中,点出过往的往事令人难以言说,满是怅惘之情。“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描绘了流水逝去、夕阳西下的景象,又用“龙归剑杳”的传说,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流水、残阳常象征着时光的一去不返,而“龙归剑杳”则暗示着英雄已逝,过往的辉煌不再,由此引出无数英雄的血泪,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叹惋。“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直抒胸臆,点出千古以来的憾事。山河依旧壮丽,可曾经的繁华却在一瞬间消逝。这里将河山的永恒与豪华的短暂对比,强化了对世事无常、兴衰更替的感慨。下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提及白玉楼、黄金台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白玉楼与文人的才情相关,黄金台则象征着对贤才的招揽,而如今这些地方只剩下明月夜夜照耀。通过往昔的象征意义与如今的寂寥对比,暗含着对人才不被重用、盛世难再的叹惋。“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以垂杨、秾李为喻。不要嘲笑垂杨,如今昔日的繁华如同金钱耗尽般逝去,艳丽的李花也已凋零。这里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喻人事的衰败,进一步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盛景不再的伤感。“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将世事比作流云,人生比作飞絮,形象地写出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和人生的漂泊不定。而这一切的感慨,都寄托在断猿的悲啼之中,借猿的悲鸣强化了内心的悲苦与无奈。“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以西山为景。西山依旧矗立,可它那仿佛带着愁容的昏暗山色,就像在和人一同感受着凄切之情。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西山的景色与人的情感相融,使悲切的情感更加深沉,也让全词的感伤基调贯穿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慈禧《祝母寿诗》

下一篇:清·李邺嗣《泊定海夜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