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闲话":在雨幕笼罩的窗前闲谈,
"叹浮生何必":感叹人生又何必计较,
"是今非昨":如今与往昔的是非对错。
"几遍青山酬对好":曾多次与青山相互酬唱应答,
# 酬对:应对,对答。,青山:指归隐之处。
"依旧黛眉当阁":(青山)依旧如黛眉般横陈在楼阁前。
# 黛眉: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
"洒道轮香":雨水清扫道路,空气中弥漫着清香,
# 洒道:清扫道路。
"润花杯满":滋润着花朵,杯中也积满了雨水,
"不似前秋恶":这情景不似去年秋天那般恶劣。
"绣帘才卷":绣花的帘子刚刚卷起,
"一楼空翠回薄":满楼都是由那绿色草木所带来的空灵翠意,在空气中萦绕弥漫。
# 回薄:谓循环相迫变化无常。,空翠:指绿色的草木。
"拟泛烟中片叶":打算在烟雾弥漫的湖面上划着一叶小舟,
"但两湖佳处":就在两湖的优美之处,
"任风吹泊":任凭风儿吹着小船漂泊。
# 泊:停留,飘。
"山水清音听未了":山水间清新悦耳的声音还没有听够,
"隐岸玉筝金索":隐隐约约从岸边传来玉筝弹奏的声音。
# 玉筝:古筝的美称。
"头上催诗":雨落在头上催发了诗兴,
"枕边滴梦":滴在枕边仿佛滴入梦境,
"谩惜瑶卮落":空自惋惜美酒从玉杯中洒落。
"相看不厌":彼此相看永不厌烦的,
"两高天际孤削":是天际两座高耸、孤峭的山峰。
# 孤削:犹孤峭。
明末清初词人,“清代闺秀词三大家”之一
徐灿(1617?~1698?),清代词人。字湘𬞟,一字明深、明霞,号深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室,封一品夫人,后徐灿随夫谪徙塞外。清康熙五年检夫骸骨南归,遂皈依佛法,奉母以终。徐灿善属文,工诗词,并精书画。其词多写家国之变与身世之痛,悲咽跌宕,感荡性灵,开拓了女性词之意境。她与顾春、吴藻并称为“清代闺秀词三大家”。陈维崧赞其为“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著有《拙政园诗集》《拙政园诗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词,为词人夫妇寓居西湖时,因雨兴怀而作。通过描绘珠帘内夫妇对坐闲话的情景,展现雨后万物清新的动人画面,抒发词人超脱旷达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词融情于景,如“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由雨而生发感慨,将雨与自身情感勾连,催发诗兴的是那头顶上的如丝细雨,引人入梦的也是雨丝,尽显雨中的诗意与感慨。对比:上阕“不似前秋恶”将今年秋雨滋润下的西湖美景“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与去年萧瑟秋景形成对照,突出今秋雨中西湖的宜人,暗含对当下景致的喜爱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意象组合:全词以“雨窗”“青山”“黛眉”“洒道”“润花”“空翠”等构成意象组合,雨的湿润与青山的青翠相互渗透,“洒道轮香”写雨润道路的嗅觉意象,“润花杯满”以花与杯的联想强化雨意,共同营造出空灵温润的西湖雨景,既显自然之美,又暗含时光流转的静谧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词的开篇,“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寥寥数语勾勒出静谧画面:细雨敲窗,珠帘内夫妇相对而坐,闲谈间追忆如烟往事,不禁发出今昔之叹。“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此句将写景与叙事巧妙融合。过往岁月里,夫妇二人常对青山诗词唱和,情意缱绻;而今细雨迷蒙,青山如黛依旧,唯有往事随风消散,既蕴含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又透露出对眼前自然美景的由衷喜爱。“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继续铺陈雨景,宜人细雨润泽万物,让这个秋天与往昔萧瑟之景大不相同。“不似前秋恶”直白如话,将词人对雨中西湖的喜爱之情和盘托出。上片末句“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以灵动笔触展现雨景妙趣:绣帘轻卷,满山满湖的青翠之色仿佛涌入楼阁,氤氲流转,空明澄澈,为下片词人畅游山水的意兴埋下伏笔。下片“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词人于烟雨朦胧间,萌生乘一叶扁舟、随风漂泊,遍览西湖胜景的念头,对西湖山水的沉醉与向往溢于言表。“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词人不仅沉醉于山水间清越悠扬的自然之音,更被远处岸边若隐若现的古筝之韵吸引,视听交融间,西湖之美更添几分雅致与韵味。“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三句,词人将雨的意象与自身情感深度勾连:雨丝飘落,催发诗思;雨滴枕边,引入梦境;手持玉杯,徒生感慨,尽显雨中的诗意与怅惘。词末“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以李白“相看两不厌”之意,描绘词人对天际孤峰的凝望。巍巍双峰,直插云霄,在与自然的深情对视中,词人的心灵得到抚慰,情怀与山水相融,尽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之趣。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忆秦娥·山重叠》
下一篇:清·敦诚《寄怀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