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禽毛如白练带":山间禽鸟羽毛似白绸,
"栖我庭前栗树枝":栖于我庭前栗树枝头。
"猕猴半夜来取栗":夜半猕猴悄然盗栗,
"一双中林向月飞":惊起双禽月下穿林而飞。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山禽毛如白练带”,以“白练带”喻山禽羽毛,既摹其色白胜雪,又状其形柔若丝缕,赋予禽鸟以轻盈灵动之姿。次句“栖我庭前栗树枝”,视角由远及近,聚焦于庭院一隅:山禽静栖栗树枝头,阳光或月光倾洒其上,画面凝于静谧瞬间,暗含诗人对自然生灵的亲近与守护之意。庭前栗树为框,禽鸟为景,物我相谐的宁静氛围,奠定全诗清新基调。诗人以闲居之姿观自然,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眷恋,亦隐含对尘世纷扰的疏离。第三句“猕猴半夜来取栗”,“半夜”二字点破夜色,猕猴以“不速之客”之姿闯入静谧,平添生活野趣与戏剧张力。“取栗”之举,既显猕猴机敏灵动,亦暗合山林生灵的自然习性。前两句静景与第三句动景交织,形成视觉与节奏的对比,使诗歌张弛有度。猕猴之行,似窥探人类世界,引发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层思索。第四句“一双中林向月飞”,山禽受惊振翅,遁入林间深处,月光如水,其飞行轨迹若银辉倾泻,画面由动转静,意境空灵悠远。“向月飞”三字,以月为幕,禽鸟之姿顿生诗意,暗含对自由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山禽惊飞与月光静谧形成对比,动静相生间透出生命律动,引发对自然和谐的哲思。诗人借这一动态场景,既抒对自然生灵的怜惜,亦寄寓对挣脱世俗羁绊、回归本真之境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