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惊蓟门叶":寒意惊动了蓟门的树叶,
"秋发小山枝":秋气催发了小山的枝头。
"松阴背日转":松树的阴影背着太阳转动,
"竹影避风移":竹子的影子避开风向偏移。
"提壶菊花岸":手持酒壶漫步在菊花盛开的岸边,
"高兴芙蓉池":在芙蓉池畔兴致高昂。
"欲知凉气早":想要知道凉气来得早,
"巢空燕不窥":看那空荡的燕巢,燕子已不再飞回窥探。
# 窥:《英华》作“归”。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描绘了仪鸾殿周边的早秋景致,表达了赏景的愉悦,赏玩的闲适和对时序更替的感叹。
2. 分段赏析
首联“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寒惊蓟门叶”中“寒”字点出早秋凉意,“惊”字以拟人手法写寒意如惊鸿般催使蓟门树叶渐黄,仿佛树叶因秋寒而颤动,既写物候变化,又暗含时序流转的灵动之感。“秋发小山枝”中“发”字精准形容秋气催动小山枝头萌发新叶,与“惊”字呼应,一“惊”一“发”,将早秋的萧瑟与生机并现,展现自然的微妙变化。颔联“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松阴背日转”写松树的阴影随日光移动而缓慢转动,“背日”点明阴影方向,“转”字化静为动,细腻刻画光影在早秋时节的流转,画面静谧而富有动感。“竹影避风移”风中竹影因躲避风势而摇曳偏移,“避”字赋予竹影人的情态,既写风的轻柔,又显竹影的灵动感,与“松阴”句形成动静相衬的画面。颈联“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提壶菊花岸”写诗人手持酒壶漫步于菊花盛开的岸边,“提壶”的动作直白展现赏景时的闲适,“菊花岸”以鲜明的秋日意象点明地点,暗含文人雅趣。“高兴芙蓉池”“高兴”二字直抒胸臆,写诗人在芙蓉池畔兴致盎然,“芙蓉池”的明艳色彩与“菊花岸”呼应,凸显早秋景致的清丽,流露赏景的愉悦之情。尾联“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欲知凉气早”以设问引出对秋凉的感知,“欲知”二字似与读者对话,拉近距离,自然过渡到对物候的观察。“巢空燕不窥”以“燕去巢空”的细节点明秋凉已至,燕子因天气转寒而离去,巢中空寂无人问津。诗人不直接写“寒”,而以自然现象含蓄表达,暗含对时序更替的淡然接纳,无悲秋之意,反显从容。
上一篇:唐·王维《宿郑州》
下一篇:唐·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