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zhèng
zhōu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3
zhāo
zhōu
rén
tóu
zhèng
rén
宿
xiāng
jué
chóu
qīn
tóng
wǎn
luò
wàng
jiàn
qiū
lín
huì
píng
tián
cǎo
guī
cūn
tóng
zhōng
zhǔ
rén
dōng
gāo
shàng
shí
jià
rào
máo
chóng
zhù
bēi
què
xuān
shǔ
shú
míng
dāng
jīng
shuǐ
zuó
wǎn
yóu
jīn
yán
qióng
biān
xùn
wēi

译文

早晨才辞别了洛阳,傍晚就到郑州投宿。异乡已没有自己的伴侣,孤单客子自然和僮仆亲睦。洛阳城已经看不见了,秋雨连绵晦暗了平陆。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主人家住东边肥沃水田地,该收获的庄稼环绕着茅屋。蟋蟀欢鸣织机声响,麻雀喧噪谷物正熟。明天将要渡过京水,昨晚却还住在金谷。这一去还想说些什么呢,到边远之地挣份薄禄。

逐句剖析

"朝与周人辞":早晨才辞别了洛阳,

# 周人:洛阳人,洛阳为东周都城。

"暮投郑人宿":傍晚就到郑州投宿。

# 郑人:郑州人,郑州春秋时为郑国都城。

"他乡绝俦侣":异乡已没有自己的伴侣,

# 俦侣:伴侣,朋辈。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二:“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

"孤客亲僮仆":孤单客子自然和僮仆亲睦。

"宛洛望不见":洛阳城已经看不见了,

# 宛洛: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南阳和洛阳。常借指名都。

"秋霖晦平陆":秋雨连绵晦暗了平陆。

# 秋霖:秋日的淫雨。《管子·度地》:“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

"田父草际归":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

# 田父:老农。《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

"村童雨中牧":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

"主人东皋上":主人家住东边肥沃水田地,

# 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

"时稼绕茅屋":该收获的庄稼环绕着茅屋。

"虫思机杼悲":蟋蟀欢鸣织机声响,

# 悲:一作“休”。,机杼:指织机。,思:一作“鸣”。

"雀喧禾黍熟":麻雀喧噪谷物正熟。

"明当渡京水":明天将要渡过京水,

# 京水:源出荥阳县高渚山,郑州以上称为京水,郑州以下称为贾鲁河。

"昨晚犹金谷":昨晚却还住在金谷。

# 金谷: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金谷原为晋代富豪石崇花园,此处代指昔日繁华。,晚:一作“夜”。

"此去欲何言":这一去还想说些什么呢,

"穷边徇微禄":到边远之地挣份薄禄。

# 徇:营求。,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郑州》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行旅题材。诗开篇叙述诗人早上与洛阳友人告别,傍晚投宿郑州。接着诉说在他乡的孤独,只能与僮仆相伴。随后描绘秋雨中眺望不见宛洛,以及所见到的郑州田园景象,如田父归来、村童放牧、庄稼绕屋等。最后表明自己为了微薄俸禄将前往偏远之地,不知该如何言说内心的无奈。整首诗通过行旅经历与途中见闻,展现诗人旅途中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彼时作者在前往济州(治所位于现今山东济宁)的路途之中,途经郑州(今属河南),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题材的诗。诗中介绍了诗人于赴济州途中路过郑州的行程经历,描绘了“雨中秋景图”,如“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等乡村恬宁之景,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在他乡的孤独处境,营造出一种既含旅途孤寂又有田园静谧交织的氛围。全诗表达了诗人宦海沉浮中的失意、苦闷,以及为求微薄俸禄奔波于途的无奈与孤独之情,借行旅见闻与感受,展现出内心复杂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霖晦平陆”描绘秋雨使平原昏暗的景象,借阴沉的秋雨之景,抒发诗人行旅中的孤寂与前路未知的迷茫。“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以秋虫悲鸣、雀鸟喧闹之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对前途的忧虑。细节描写:“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通过描写田父从草丛边归来、村童在雨中放牧的细节,生动展现出乡村生活场景,增添诗歌的真实感与画面感,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旅途中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对比:“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将在他乡没有同伴的孤独与只能亲近僮仆形成对比,突出诗人行旅中的孤寂之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通过时间与地点的转换对比,强调旅途的辗转奔波,体现出诗人为求微禄而四处奔波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清晰地交待了诗人的路途情况。清晨,诗人与洛阳的亲友挥手作别,随着行程的推进,夜幕降临时分,已投宿于郑州之地。渐行渐远,与亲人的距离越来越长,一种孤寂凄凉的情绪,如同袅袅青烟,在心底悄然升腾。在这漫长而寂寞的旅途中,举目无亲,唯有随身相伴的僮仆,成为了诗人最亲近的依靠。这后两句对人情的描摹细腻入微,将诗人彼时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凄清之感。唐末崔涂在《巴山道中雨夜抒怀》里所写的“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显然是从王维这两句诗中脱胎而来。随后的八句,诗人的笔触转向写景,巧妙地将内心那股凄清孤独之情,外化为一幅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极目远眺,南阳与洛阳的轮廓在视线中逐渐模糊,直至消失不见。广袤无垠的原野,被连绵的秋雨和朦胧的雾气所笼罩,一片苍茫。村头的小径上,田父扛着锄头,从萋萋草丛边缓缓归来;细雨纷飞中,牧童悠然吹着短笛,怡然自得地放牧着。村子东边的高地上,主人的房舍被一片生机勃勃、油绿鲜亮的庄稼环绕。与此同时,秋虫如泣如诉的悲鸣,仿佛织布机的声响,与那因庄稼成熟而喧闹的雀鸟之声交织在一起。诗的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句意为:昨日,自己还置身于繁华热闹的洛阳,而明日,却即将奔赴偏远的郑州。这两句与开篇的“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遥相呼应,不仅使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更为凝聚、深沉,给予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诗歌的结构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整体显得浑然天成。“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诗人为了那微薄的俸禄,不得不前往穷僻边远之地。这两句诗情感深沉,韵味悠长,并未以直白激越之语表达情绪,而是在自我解嘲中,流露出更为深沉的忧郁,正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尽在这寥寥数语之中。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围绕着征途之中的愁思铺展,诗人以简约而自然的笔触,巧妙地将村野间恬然宁静的景物融入其中。这些恬宁的景致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从中细腻地抒发了其在宦海沉浮中所经历的失意、苦闷,以及那萦绕心间的孤独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云:浅不近俗,当思其难处(“孤客”句下)。蔼然恋阙之情(末句下)。

元方回《王孟诗评》

# 唐云:闲雅幽寂,有彭泽遗韵。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吴山民曰:起古。“宛洛”四句是一幅秋霖景,于此便动倦游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深衷密绪,言外不尽。

清邢昉《唐风定》

# 为景入微。顾云:真情真意,人所不道。又云:一结含悔意。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孤客亲僮仆”、“雀暄禾泰熟”,此种句子,后人衍之,可成数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前声回环映带,中间叙时景,章法秩“朝”“暮”“明”“晚”等字都为题中“宿”字着意,不是漫用。去路结明本意。

清屈复《唐贤清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山禽》

下一篇:唐·李世民《仪鸾殿早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