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sòng
shí
èr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
yáo
líng
zhōu
zhǔ
fēn
qīng
jiāng
chuán
biàn
便
fēng
wén
shān
cháng
jiàn
qiū
chéng
jiān
jiā
kōng
shuǐ
yún

译文

巴陵飘荡于大洲小渚之间,成为分水岭。你有行动,清风便传来消息。山长城小,难见秋色,日落秋深有蒹葭,你去水云都是空,江山为之减色。

逐句剖析

"摇曳巴陵洲渚分":巴陵飘荡于大洲小渚之间,成为分水岭。

# 摇曳:摇荡貌。曳:《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枻”(船桨)。

"清江传语便风闻":你有行动,清风便传来消息。

# 便风:顺风。杨炯《梅花落》:“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山长不见秋城色":山长城小,难见秋色,

"日暮蒹葭空水云":日落秋深有蒹葭,你去水云都是空,江山为之减色。

# 蒹葭:芦苇一类的草。《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巴陵送李十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巴陵就是现在的岳阳,诗人与李白在这里相遇。全篇以秋日迟暮为背景,落日余晖下芦花纷飞,荻草摇曳,与天际流云共同倒映在洞庭湖面,构成水天相接的壮丽画卷。在这片天地交融的景色中,两位诗人暂忘俗世烦忧,举杯畅饮、即兴吟咏,字里行间尽显王昌龄与李白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巴陵送李十二》是739年,王昌龄在巴陵所作。大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第一次被贬,流放到岭南地区。次年(739年)二月,唐玄宗加封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朝廷将部分被贬到偏远地区的官员调往离京城较近的地方。王昌龄因此获得赦免,从岭南启程北返,于当年秋天抵达巴陵(今湖南岳阳)。此时李白刚结束春季在安宜(今江苏宝应)的行程,夏季漫游于江南吴地,恰巧在秋季乘船抵达巴陵时与王昌龄相遇。两位诗人在此短暂相聚后分别,临别时王昌龄挥笔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巴陵送李十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洞庭秋色为背景,将《诗经·秦风·蒹葭》中“秋水伊人”的意境融入离情,展现出深邃的文学互文性与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

2. 分段赏析

“摇曳巴陵洲渚分”:以“摇曳”开篇,既写小舟在洞庭湖洲渚间随波起伏的实景,又暗喻诗人与李白因分别而动荡的心绪。“洲渚分”既指地理上的分隔,亦隐喻人生轨迹的岔路。“清江传语便风闻”:清江承载着临别的叮嘱,顺风传递至远方。此句将无形的友情具象化为可感的声音与风动,既显离别之无奈,又暗含“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山长不见秋城色”:连绵的群山遮蔽了巴陵城的秋色,既写视觉上的阻隔,亦暗示李白远去后诗人内心的空寂。“秋城”或指两人曾共游的巴陵城,秋意更添萧瑟。“日暮蒹葭空水云”:化用《诗经·蒹葭》的意境,暮色中芦苇摇曳,水天相接处云影苍茫。“空”字既是景色的空阔,亦是诗人独对天地时的孤独感,形成“景语即情语”的深远意境。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中送别的“李十二”正是“诗仙”李白,可视为对李白名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情感回应。两位盛唐顶尖诗人以诗歌互赠,成就了一段“诗仙”与“七绝圣手”惺惺相惜的佳话。全诗巧妙借用《诗经·蒹葭》中“秋水苍茫,伊人难觅”的意境,将原诗对爱情的追寻转化为对知己离别的怅惘。如“日暮蒹葭空水云”一句,既保留了芦苇摇曳、水天相接的画面感,又赋予其“知音天涯”的新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下一篇:唐·刘长卿《余干旅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