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òu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lòu
yáo
zhōng
dòng
jìng
wén
bào
zhāng
chóng
dié
yǎo
nán
fēn
luán
jìng
xiá
shōu
cán
dài
shuì
xiāng
huàn
xūn
guī
dìng
zhī
hái
xiàng
yuè
mèng
lái
chù
gèng
wéi
yún
nán
táng
jiàn
nuǎn
kān
jié
liǎng
liǎng
yuān
yāng
shuǐ
wén

译文

近处的更漏声与遥远的钟声,或动或静都能听闻,反复书写的信笺,字迹重叠模糊难以分辨。画着鸾鸟的镜匣收起了残留的眉黛妆容,鸭形的香炉换上了夜晚熏香。你离去后哪知道还会不会对着明月怀想,梦中相见又到哪里去寻觅如云般的踪迹。南塘渐渐暖和起来,蒲草已能打结,成双成对的鸳鸯守护着水上的波纹。

逐句剖析

"促漏遥钟动静闻":近处的更漏声与遥远的钟声,或动或静都能听闻,

# 促漏:近处的漏声。

"报章重叠杳难分":反复书写的信笺,字迹重叠模糊难以分辨。

# 杳:一作字。,报章:锦绮,花布。

"舞鸾镜匣收残黛":画着鸾鸟的镜匣收起了残留的眉黛妆容,

# 舞鸾镜匣收残黛:鸾鸟雌雄相守,离则悲鸣,使之睹镜中之影,其悲尤哀,后人用以喻失偶之哀伤。

"睡鸭香炉换夕熏":鸭形的香炉换上了夜晚熏香。

# 睡鸭:凫鸭形之香炉。

"归去定知还向月":你离去后哪知道还会不会对着明月怀想,

# 定:一作岂。,归去:亡逝。

"梦来何处更为云":梦中相见又到哪里去寻觅如云般的踪迹。

"南塘渐暖蒲堪结":南塘渐渐暖和起来,蒲草已能打结,

"两两鸳鸯护水纹":成双成对的鸳鸯守护着水上的波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促漏》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半部分写实,诗人因思念亡妻彻夜难眠,起身收拾其遗物。夜深人静,远处钟声与急促漏声清晰可闻,烘托出寂静氛围。房内幽暗,整理遗物颇为不易,“杳”之意取自《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打开鸾镜匣,清理残留眉黛;更换睡鸭香炉的熏香,这些举动尽显房中孤寂与百无聊赖。后半部分抒发悼亡之思。诗人坚信妻子逝后,会夜夜望月思念自己和儿女,而自己梦中却难寻其亡魂,此与《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饱含深情与怅惘。诗末以蒲草可结、鸳鸯成对,反衬夫妻生离死别,进一步强化了内心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诗人在秘书省任职的838-846年间。诗里的“报章重叠”,或许是对其频繁文字工作的隐晦暗示;“归去向月”,则很可能寄寓着诗人对仕途归宿的迷茫之情。而“鸳鸯护水纹”这一意象,仿佛一面镜子,从中展示出诗人对平静生活的深切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诗人因思念亡妻而一夜难眠,起身收拾亡妻遗物的情景,营造出房中的孤寂与无聊氛围,真切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化用“梦来何处更为云”此句化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李商隐在此化用,将其融入诗境,表达出主人公对情感、对某种理想的渴望与迷茫,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迷离惝恍的氛围。虚实相生:“南塘渐暖蒲堪结”描绘出一幅温暖春日里,南塘水暖、蒲草可结的实景画面,给人以生机之感;“两两鸳鸯护水纹”则进一步强化这种实景描绘,勾勒出鸳鸯在水中嬉戏,守护着水纹的场景。然而,结合全诗来看,这美好的场景是主人公想象中的画面,是虚写。她身处闺中,孤独寂寞,眼前并非此景。这里以虚衬实,以想象中美好、平静的场景,与闺中孤独冷清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虚实相生,更深刻地表达出主人公对美好、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此刻内心的怅惘之情。起兴:“促漏遥钟动静闻”以夜晚能听到的急促滴漏声和遥远的钟声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且带有一丝紧张感的氛围,以此引出下文对闺中情景及人物思绪的描述。通过对这一环境声音的描写,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仿佛这漏声和钟声也在催促着她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杳难分”,“促漏”“遥钟”,一近一远,一静一动,“促漏”声紧,似在催促时光流逝,“遥钟”悠悠,更添氛围的凝重,诗人在这两种声音交织中,看着书信上重叠的文字,却因心绪纷乱而难以分辨,营造出一种惆怅迷茫的氛围,暗示出诗人内心的烦乱。颔联“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通过“舞鸾镜匣”“睡鸭香炉”这些精致的闺中物件,“收残黛”写出女子卸妆,“换夕熏”表明更换熏香,细腻地描绘出女子夜晚的生活场景,在这看似寻常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孤独与落寞。颈联“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归去”“梦来”虚实结合,“定知还向月”写出对远方之人的想象,对方或许也在对着明月思念,“梦来何处更为云”则化用巫山云雨典故,表达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不确定,情感细腻而复杂,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与忧虑。尾联“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描绘出南塘水暖、蒲草可结,鸳鸯成双的温馨画面,以乐景衬哀情,与前文诗人的孤寂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孤单与对爱情的渴望,使全诗情感展示出来,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亦义山悼亡也”“追念生平,深感存爱”。

清陆昆曾《全李义山七律诗解》

# 此亦是悼亡之作。

清姚培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岳阳楼》

下一篇:唐·许棠《题金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