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漏遥钟动静闻":近处的更漏声与遥远的钟声,或动或静都能听闻,
# 促漏:近处的漏声。
"报章重叠杳难分":反复书写的信笺,字迹重叠模糊难以分辨。
# 杳:一作字。,报章:锦绮,花布。
"舞鸾镜匣收残黛":画着鸾鸟的镜匣收起了残留的眉黛妆容,
# 舞鸾镜匣收残黛:鸾鸟雌雄相守,离则悲鸣,使之睹镜中之影,其悲尤哀,后人用以喻失偶之哀伤。
"睡鸭香炉换夕熏":鸭形的香炉换上了夜晚熏香。
# 睡鸭:凫鸭形之香炉。
"归去定知还向月":你离去后哪知道还会不会对着明月怀想,
# 定:一作岂。,归去:亡逝。
"梦来何处更为云":梦中相见又到哪里去寻觅如云般的踪迹。
"南塘渐暖蒲堪结":南塘渐渐暖和起来,蒲草已能打结,
"两两鸳鸯护水纹":成双成对的鸳鸯守护着水上的波纹。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诗人因思念亡妻而一夜难眠,起身收拾亡妻遗物的情景,营造出房中的孤寂与无聊氛围,真切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化用“梦来何处更为云”此句化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李商隐在此化用,将其融入诗境,表达出主人公对情感、对某种理想的渴望与迷茫,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迷离惝恍的氛围。虚实相生:“南塘渐暖蒲堪结”描绘出一幅温暖春日里,南塘水暖、蒲草可结的实景画面,给人以生机之感;“两两鸳鸯护水纹”则进一步强化这种实景描绘,勾勒出鸳鸯在水中嬉戏,守护着水纹的场景。然而,结合全诗来看,这美好的场景是主人公想象中的画面,是虚写。她身处闺中,孤独寂寞,眼前并非此景。这里以虚衬实,以想象中美好、平静的场景,与闺中孤独冷清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虚实相生,更深刻地表达出主人公对美好、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此刻内心的怅惘之情。起兴:“促漏遥钟动静闻”以夜晚能听到的急促滴漏声和遥远的钟声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且带有一丝紧张感的氛围,以此引出下文对闺中情景及人物思绪的描述。通过对这一环境声音的描写,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仿佛这漏声和钟声也在催促着她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杳难分”,“促漏”“遥钟”,一近一远,一静一动,“促漏”声紧,似在催促时光流逝,“遥钟”悠悠,更添氛围的凝重,诗人在这两种声音交织中,看着书信上重叠的文字,却因心绪纷乱而难以分辨,营造出一种惆怅迷茫的氛围,暗示出诗人内心的烦乱。颔联“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通过“舞鸾镜匣”“睡鸭香炉”这些精致的闺中物件,“收残黛”写出女子卸妆,“换夕熏”表明更换熏香,细腻地描绘出女子夜晚的生活场景,在这看似寻常的动作中,透露出一种孤独与落寞。颈联“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归去”“梦来”虚实结合,“定知还向月”写出对远方之人的想象,对方或许也在对着明月思念,“梦来何处更为云”则化用巫山云雨典故,表达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不确定,情感细腻而复杂,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与忧虑。尾联“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描绘出南塘水暖、蒲草可结,鸳鸯成双的温馨画面,以乐景衬哀情,与前文诗人的孤寂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孤单与对爱情的渴望,使全诗情感展示出来,余韵悠长。
# “此亦义山悼亡也”“追念生平,深感存爱”。
清陆昆曾《全李义山七律诗解》
# 此亦是悼亡之作。
清姚培谦
上一篇:唐·李商隐《岳阳楼》
下一篇:唐·许棠《题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