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霜雪繁":天气寒冷,霜雪纷纷扬扬,
"游子有所之":我这个游子有要前往的地方。
"岂但岁月暮":不只是岁月已经到了年末,
"重来未有期":再次回来还没有日期。
# 未有:一作亦未。
"晨发赤谷亭":早晨从赤谷亭出发,
"险艰方自兹":艰难险阻从现在就开始了。
# 艰:一作难。
"乱石无改辙":道路上杂乱的石头没有改变车轮的轨迹,
"我车已载脂":我的车已经上好了油。
"山深苦多风":山林幽深,苦于风很大,
"落日童稚饥":太阳落山时连孩子都饥饿。
"悄然村墟迥":寂静的村庄和集市很遥远,
"烟火何由追":哪里能去追寻那烟火人家呢。
"贫病转零落":因为贫穷和疾病,身体越来越衰弱,四处飘零,
# 零落:一作飘零。
"故乡不可思":故乡也不忍去想。
"常恐死道路":常常害怕死在道路上,
"永为高人嗤":永远被高尚的人所嘲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通过描写寒冷的天气和纷纷扬扬的霜雪,营造出一种凄凉、寒冷的氛围,点明了诗人作为游子的身份和漂泊的状态,为全诗奠定了悲苦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不仅点明时光已到年末,更强调再次回来的日期渺茫,体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加深了诗歌的悲苦氛围。“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点明了行程的开始,“险艰方自兹”直接指出艰难险阻从此时就已经开始,为下文具体描述旅途的艰难做了铺垫,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即将面临的困境。“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通过描写道路上杂乱的石头和已经上好油的车,暗示了旅途的艰难。杂乱的石头没有改变车轮的轨迹,说明道路崎岖难行,但诗人还是要继续前行,体现了诗人在艰难面前的坚持。“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描绘了山林幽深、风大以及傍晚孩子饥饿的情景。“山深苦多风”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环境的恶劣,“落日童稚饥”则从侧面反映出生活的困苦,连孩子都难以得到充足的食物,使诗歌的悲苦氛围更加浓厚。“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描绘了寂静遥远的村庄和集市,诗人难以追寻到烟火人家。“悄然”营造出一种寂静、孤独的氛围,“何由追”则表达了诗人对温暖和生活的渴望,以及无法实现的无奈,进一步体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表达了诗人因贫病而更加潦倒的状态,以及对故乡复杂的情感。“贫病转零落”直接描述了诗人的困境,“故乡不可思”则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既思念又不敢想的矛盾心理,因为故乡也无法给予他温暖和帮助,增添了诗歌的悲苦之情。“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忧虑之情。诗人常常害怕自己死在道路上,永远被高尚的人所嘲笑,这种担忧将诗人的悲苦和无奈推向了极致,深刻地体现了诗人晚年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凄凉。
# 凡好高好奇,使与物情相远。人到历练既深,事理物情入手,知向高奇一无用处。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陈彝曰:起便苦,结语虽直,亦是实情。唐孟庄曰:历叙途穷,过于恸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故乡之乱未息,故“不可思”言永无归期也。公弃官而去,意欲寻一隐居,如庞德公之鹿门以终其身,而竟不可得,恐死道路,为高人所嗤。“高人”,正指庞公辈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韩子苍称此诗笔力变化似太史公诸赞,不知其为黄初正格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梅鼎祚曰:首四语,凄婉具作。其历叙穷途处,过于恸哭。结语虽直,亦是实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才是发足之始,故景少情多。……“岂但”二句、无限衷曲。情随事迁之悲、饥来驱我之苦俱见。中八、叙发赤谷以后情状,不粘赤谷说,“险艰自兹”一语,直将(发秦州)各首通盘提起。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李子德云:古调铿然,有空山清磬之音。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张窈窕《春思二首》
下一篇:唐·周昙《三国门·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