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shù
wéi
fēng
suǒ
t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āng
nán
shù
cǎo
táng
qián
lǎo
xiāng
chuán
èr
bǎi
nián
zhū
máo
zǒng
wèi
yuè
fǎng
仿
wén
hán
chán
dōng
nán
piāo
fēng
dòng
zhì
jiāng
fān
shí
zǒu
liú
yún
gàn
pái
léi
yóu
zhēng
gēn
duàn
quán
yuán
tiān
cāng
lǎo
shù
xìng
suǒ
ài
shàng
tóng
tóng
qīng
gài
pín
liú
xuě
shuāng
xíng
rén
guò
tīng
lài
dǎo
lóng
diān
wěi
zhēn
lèi
hén
xuè
diǎn
chuí
xiōng
yǒu
xīn
shī
chù
yín
cǎo
táng
yán

译文

我的草堂前面有一棵楠树倚立在江边,它很古老,相传已生存了二百年。当初我选定这里除草建屋,就是由于看中了它,五月里站在这树荫下仿佛听见了叫声微弱的寒蝉。一阵旋风惊天动地从东南方卷来,江水翻,石块滚,云气流动汹涌澎湃。老楠树的枝干还在奋力挣扎想把云雨推开,可它的老根和泉源隔断这岂不是老天爷有意残害?蓝色的波涛,苍老的树木我生性喜爱,它在水边矗立,像高高张开一把青色车盖。旅客冬天经过这里,常常停留在这里避霜雪,行人听到风吹树叶声像听到笑吹奏不愿离开。如今它倾倒了,像龙虎倒卧在荆棘丛中,斑斑泪痕,点点血迹垂滴下来沾满心胸。今后我写了新诗该到哪里去吟诵?我的草堂从此失去美好姿容。

逐句剖析

"倚江楠树草堂前":我的草堂前面有一棵楠树倚立在江边,

"故老相传二百年":它很古老,相传已生存了二百年。

# 故:一作古。

"诛茅卜居总为此":当初我选定这里除草建屋,就是由于看中了它,

# 诛茅:剪除茅草。总为此,全都为了这棵楠树。

"五月仿佛闻寒蝉":五月里站在这树荫下仿佛听见了叫声微弱的寒蝉。

# 寒蝉:是蝉的一种,深秋天寒则不鸣。五月尚无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一阵旋风惊天动地从东南方卷来,

"江翻石走流云气":江水翻,石块滚,云气流动汹涌澎湃。

# 江翻石走流云气:此句极写风力之大。流云气,因兼有雷雨。

"干排雷雨犹力争":老楠树的枝干还在奋力挣扎想把云雨推开,

# 干排雷雨犹力争:此句与下句摹写楠树和风雨斗争的状态,字字惊心动魄,读者仿佛看到杜甫本人和丑恶的现实作斗争的形象。浦起龙注:“犹力争,壮其节也。岂天意,非其罪也。”。干:一作斡。

"根断泉源岂天意":可它的老根和泉源隔断这岂不是老天爷有意残害?

"沧波老树性所爱":蓝色的波涛,苍老的树木我生性喜爱,

# 沧波老树:树倚清江,故曰沧波老树。沧波:一作苍茫。

"浦上童童一青盖":它在水边矗立,像高高张开一把青色车盖。

# 青:一作车。按《蒿楠》诗:“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则当作青。,童童:形容枝叶茂盛,向四周伸延,遮阴很广。,浦:水滨。

"野客频留惧雪霜":旅客冬天经过这里,常常停留在这里避霜雪,

# 野客频留惧雪霜:树大荫浓,可避雪霜,故野老频留树下;树高迎风,如吹笙竽,故行人低回倾听,不忍即过。见得楠树,人所共爱。

"行人不过听竽籁":行人听到风吹树叶声像听到笑吹奏不愿离开。

"虎倒龙颠委榛棘":如今它倾倒了,像龙虎倒卧在荆棘丛中,

# 榛:一作荆。,虎倒龙颠:写老楠僵仆之状。杜甫多用龙虎形容松柏等古木。如《双松图歌》,“白摧朽骨龙虎死。”《病柏》:“偃蹙龙虎姿。”委,弃也。“泪痕血点”句作写树看更好,树经雨涅,躺在地上有如泪痕血点满垂胸臆,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但也包含了自己的痛惜。

"泪痕血点垂胸臆":斑斑泪痕,点点血迹垂滴下来沾满心胸。

"我有新诗何处吟":今后我写了新诗该到哪里去吟诵?

"草堂自此无颜色":我的草堂从此失去美好姿容。

# 无颜色:即大为减色。浦起龙注:“虎倒龙颠,英雄末路,泪痕血点,人树兼悲。无颜色,收应老辣。叹楠那;自叹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对一棵古老楠树在风雨中被拔起的描写,表达了对这棵楠树的惋惜之情,并借此抒发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转意,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天在成都创作的一首诗。这一年秋天,成都遭遇了一场猛烈的风雨,不仅摧毁了杜甫居住的草堂茅屋,还连根拔起了一棵屹立在草堂前两百年的老楠树。这棵楠树不仅是杜甫日常吟诗的地方,更是他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通过描写楠树在风雨中的抗争与最终被拔出的命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生命无常的主题。楠树不仅是自然界的树木,更是杜甫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象征,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和深度。对比:诗中通过对风雨前后的景象进行对比,突显出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生命的脆弱。“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描绘了风雨肆虐时的壮观场景,而“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则展示了楠树在风雨中的顽强抵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借景抒情:杜甫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景象之中,如“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通过对楠树生长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这棵老树的深厚感情,同时也隐含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哀伤。拟人:诗中赋予楠树以人的特质,如“干排雷雨犹力争”,形象地描绘了楠树在风雨中奋力抗争的姿态,使树木仿佛有了生命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细节描写:诗中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如“泪痕血点垂胸臆”,生动再现了楠树被拔后的情景,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深化了主题。

2. 分段赏析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开头四句“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追述了楠树的历史背景。这棵楠树屹立在杜甫草堂前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成为当地老人口中的传奇。诗人选择在此地定居,正是因为这棵古老的楠树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和宁静。“五月仿佛闻寒蝉”一句,通过听觉描写暗示了即将来临的不祥之兆,预示着楠树将遭遇不幸的命运。接下来四句“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正面描写了楠树在风雨中的抗争过程。东南方向刮来的狂风席卷大地,江水翻滚,石头滚动,天空中乌云密布,仿佛雷电交加。“干排雷雨犹力争”生动描绘了楠树在风雨中顽强抵抗的姿态,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根断泉源岂天意”则表达了尽管楠树奋力抗争,但最终仍难逃被连根拔起的命运,暗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中间四句“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描述了楠树被拔后的景象以及它对人们的影响。楠树生长在江边,枝繁叶茂,宛如一把绿色的大伞,给过往的行人提供了遮蔽。“野客频留惧雪霜”表明许多游客常常在这里停留,躲避恶劣天气;而“行人不过听竽籁”则描绘了行人匆匆路过,偶尔听到风吹楠树叶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旋律。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楠树的生命力和魅力,也表达了人们对它的怀念之情。最后四句“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表达了诗人对楠树命运的深切哀悼。楠树被风雨摧折后,倒在荒草丛中,如同一只受伤的猛兽。“泪痕血点垂胸臆”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楠树以情感,仿佛它也在为自己的命运哭泣。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感叹:“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既表达了对楠树消逝的惋惜,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溪楠、茅屋为风所拔,不以草堂茅屋飘飖为忧,方有惜古木,庇寒士之意,其迂阔如此!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沧波老树”,又重说起,以钟爱故,却异常调。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申涵光曰:首二,似七律起语。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势取矫厉,意主朴实。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末四,深痛摧埋失色,配次段。“虎倒龙颠”,英雄失路;“泪痕血点”,人树兼悲。“无颜色”,收应老辣。叹楠耶?自叹耶?殷仲文有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云:写楠树耳,不觉写出一篇《离骚》、两道《出师表》。张云:二句尽风木相激之状(“干排雷雨”二句下)。又追叙未拔之先(“沧波老树”二句下)。语亦奇(“虎倒龙颠”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子美《楠树叹》亦近祖直,然至“天意”处一断,“沧波老树”复起,作两层叙,便复有致。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留题开元寺上方》

下一篇:唐·毛熙震《清平乐·春光欲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