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帆下急水":船驶入激流,落下船帆,
"卷幔逐回滩":进入了曲折的水道,又收起遮阳的船幔。
"江市戎戎暗":江边的集镇在稠密的烟雾中晦暗不清,
# 戎戎:烟雾稠密的样子。
"山云淰淰寒":山中的浮云聚散难定。
# 淰淰:云气聚散不定的样子。
"村荒无径入":岸边的荒村无路可入,
# 村荒:一作“荒林”。
"独鸟怪人看":独栖的鸟儿嗔怪有人注视。
"已泊城楼底":等到泊舟城楼之下,
"何曾夜色阑":方才发现夜色未深。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题材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江上航行的所见所感,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与荒凉,又深刻流露出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之叹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动作开篇,勾勒行船之景。船行至水流湍急处,需“收帆”以减缓速度;行至回旋险滩时,又“卷幔”探查河道。两处动作连贯,既显江流湍急,又暗含舟行艰险。诗人以简练笔触,点出旅途的紧迫与动荡,为全诗铺垫漂泊之感。颔联写暮色中的江景。“戎戎”形容江边市集暮烟浓密,笼罩昏暗;“淰淰”状山间云雾流动不定,寒意侵人。叠字“戎戎”“淰淰”工整而生动,既绘出天色渐暗的视觉画面,又透出秋意萧瑟的体感。诗人借景抒情,以环境之冷寂暗示心境之苍凉。颈联转写泊船所见。荒村野径难寻,唯见孤鸟盘旋,似嗔怪人世窥探。一“荒”一“独”,强化了人迹罕至的孤寂;鸟“怪人看”的拟人笔法,更显天地间渺小与疏离。诗人漂泊途中,与荒村孤鸟相对,流露出身世飘零的怅惘。尾联以反诘收束,看似矛盾却暗含深意。船已泊于城楼下,诗人却道“夜色未尽”,实则强调舟行迅疾——本以为天色已晚,未料转瞬即至。此句既呼应首联“急水”之速,又暗含对前路未卜的感慨。
# 本挂帆,至急水则收之,防过夫也;至回滩曲折,则又卷之,恐遮蔽也。
宋张滑《读书堂杜诗注解》卷一二
# 一、二为放船之始,“急水”“回滩”,不得复张帆慢,确极。中四,写峡束林稠、昏黑蒙翳之景,几疑为暮色矣。结到出林系泊时,居然未晚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四
# 题曰“放船”,中四句绝不黏滞,而语意生造可喜。
近现代刘溶《杜诗集评》卷九引李因笃曰
上一篇:唐·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下一篇:唐·李白《姑孰十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