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娘家本阊门西":泰娘的家原本在苏州阊门西边,
# 阊门:城门名。在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唐代阊门一带是十分繁华的地方,地方官吏常在此宴请和迎送宾客。
"门前绿水环金堤":门前碧绿的河水环绕着金色似的堤岸。
"有时妆成好天气":有时,女子精心梳妆,正逢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走上皋桥折花戏":走上皋桥去折花嬉戏玩耍。
# 皋桥:在阊门内。皋:一作高。
"风流太守韦尚书":风流倜傥的太守韦尚书,
"路傍忽见停隼旟":在路旁偶然看见泰娘,便停下了自己的车马。
"斗量明珠鸟传意":用斗来量明珠当作聘礼,派鸟儿传递情意,
"绀幰迎入专城居":用天青色车幔的车子把泰娘迎入他所管辖的城市中居住。
# 绀幰:天青色车幔。
"长鬟如云衣似雾":泰娘长长的发鬟像云一样,衣衫像雾一样轻柔缥缈,
"锦茵罗荐承轻步":绫罗做成的垫褥上迈着轻盈的步伐。
"舞学惊鸿水榭春":在春天的水榭中学习如惊鸿般优美的舞蹈,
"歌传上客兰堂暮":在日暮时分于华丽的厅堂为尊贵的客人歌唱。
# 传:一作撩。
"从郎西入帝城中":跟随韦尚书西入京城,
"贵游簪组香帘栊":与贵族们交往,他们佩戴着华美的冠饰,出入在香气弥漫的帘幕之间。
"低鬟缓视抱明月":低头慢慢看月亮,
"纤指破拨生胡风":纤细的手指拨动乐器,弹出带有胡地风情的曲调。
# 破拨:琵琶的弹奏方法。
"繁华一旦有消歇":一旦繁华消逝,
"题剑无光履声绝":韦尚书的题剑失去光泽,他的脚步声也不再响起。
"洛阳旧宅生草莱":洛阳的旧宅长满了野草,
"杜陵萧萧松柏哀":杜陵的松柏在风中萧萧作响,一片哀伤。
"妆奁虫网厚如茧":泰娘的梳妆盒被虫网厚厚覆盖,像蚕茧一样,
"博山炉侧倾寒灰":博山炉旁边倾倒着冰冷的炉灰。
"蕲州刺史张公子":蕲州刺史张公子,
# 张公子:指张放,西汉酷吏张汤五世孙。
"白马新到铜驼里":骑着白马新来到洛阳铜驼里。
"自言买笑掷黄金":张公子自己说不惜掷出黄金来买笑取乐,
"月堕云中从此始":从这时起,泰娘的生活又开始了新的变化。
# 月堕云中:一作月坠云收。
"安知鵩鸟座隅飞":谁能想到鵩鸟在座位边飞过,
"寂寞旅魂招不归":泰娘寂寞的旅魂再也招不回来了。
"秦嘉镜有前时结":泰娘的镜子还像秦嘉留下的镜子一样,
# 嘉:一作家。
"韩寿香销故箧衣":留存着从前的装饰,而像韩寿偷香故事里的香气,在旧衣箱中早已消散。
"山城少人江水碧":山城人烟稀少,江水碧绿,
"断雁哀猿风雨夕":在风雨交加的傍晚,传来孤雁的哀鸣和猿猴的悲啼。
"朱弦已绝为知音":泰娘为知音已去而不再弹奏琴弦,
"云鬓未秋私自惜":头发还没变白就暗自惋惜自己的命运。
"举目风烟非旧时":抬眼望去,眼前的风景已不是旧时模样,
"梦寻归路多参差":在梦中寻找归乡之路,却充满坎坷。
# 寻:一作归。
"如何将此千行泪":怎么能将这千行泪水,
"更洒湘江斑竹枝":再洒到湘江边的斑竹枝上呢。
"并引":并引:
"泰娘本韦尚书家护讴者":泰娘原本是韦尚书家的歌妓,
"初尚书为吴郡":起初,韦尚书在吴郡任职时,
"得之":得到她,
"命乐工诲之琵琶":命乐工教她弹奏琵琶,
"使之歌且舞":让她唱歌跳舞,
"无几何":没过多久,
"尽得其术":她就完全掌握了这些技艺,
"居一二岁":过了一两年,
"携之以归京师":韦尚书带她回到京城长安。
"京师多新声善工":京城有很多擅长新曲的乐师,
"于是又捐去故技":于是泰娘又舍弃了原来的技艺,
"以新声度曲":学习用新的声腔来谱曲歌唱,
"而泰娘名字":从此她的名字,
"往往见称于贵游之间":常常在贵族子弟中被称赏。
"元和初":元和初年,
"尚书薨于东京":韦尚书在东京去世,
"泰娘出居民间":泰娘流落到民间生活,
"久之":很久之后,
"为蕲州刺史张逊所得":她被蕲州刺史张逊纳为妾室。
"其后逊坐事":后来张逊因事获罪,
"谪居五武陵郡":被贬到武陵郡居住,
"逊卒":张逊死后,
"泰娘无所归":泰娘失去了依靠,
"地荒且远":武陵地处荒远之地,
"无有能知其容与艺者":没有人了解她的容貌和才艺,
"故日抱乐器而哭":所以她每天抱着乐器痛哭,
"其音焦杀以悲":那声音干涩而悲凉。
"客闻之":有位客人听闻她的遭遇,
"为歌其事以续于乐府云":便作歌叙述此事,将其续入乐府诗中。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歌女的七言古诗。此诗描写了唐代家伎泰娘的不幸生活片段及其感怀伤情,表达了诗人对泰娘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用典,比如“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这四句化用汉代乐府《有所思》“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中“明珠”象征珍贵之物的意象,以“斗量明珠”极言权贵以财势攫取美色的奢靡风气,暗讽其将艺伎视为玩物的本质。
3. 分段赏析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点明泰娘的出身地,描绘出其故居周边优美秀丽的环境,以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为泰娘这一人物出场渲染出温婉柔和的氛围,也暗示其原本宁静美好的生活。“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妆成”“折花戏”,从日常行为细节勾勒出泰娘青春活泼、天真烂漫的形象,展现出她在未被卷入世事之前自在惬意的生活状态,为后文命运的转折做铺垫。“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风流太守”点明韦尚书身份特征,“忽见”“停隼旟”生动描绘出韦尚书偶然见到泰娘时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泰娘的出众,也开启了泰娘命运转变的契机。“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斗量明珠”极言聘礼之丰厚,“鸟传意”增添浪漫神秘色彩,“绀幰迎入”写出迎接的隆重,凸显泰娘受宠,也暗示其生活从平民到贵眷的巨大转变。“长鬟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运用比喻,将泰娘的发鬟比作云,衣衫比作雾,又以“锦茵罗荐”的华丽铺垫其步伐,细腻刻画泰娘的美丽动人与优雅姿态,展现其在富贵生活中的娇贵。“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舞学惊鸿”化用曹植《洛神赋》,以“惊鸿”喻舞姿轻盈美妙,“水榭春”“兰堂暮”点明时间地点,营造出优雅华贵的氛围,体现泰娘才艺出众,也描绘出她在富贵场合中的风光。“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叙述泰娘随韦尚书进入京城,“贵游簪组”展现出京城贵族的奢华与身份地位,“香帘栊”渲染出富贵生活的精致氛围。“低鬟缓视抱明月,纤指破拨生胡风。”“低鬟缓视”细腻描绘泰娘神态的温婉娇羞,“纤指破拨”写其弹奏动作,“生胡风”形容曲调特色,从神态、动作、音乐多方面展现泰娘才艺。“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繁华消歇”直言命运转折,“题剑无光”“履声绝”象征韦尚书离世,以物和声音的消逝渲染出繁华不再的凄凉落寞,为泰娘后续悲惨命运蓄势。“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生草莱”写出旧宅荒芜,“萧萧松柏哀”借景抒情,以洛阳旧宅与杜陵墓地的衰败凄凉之景,烘托出泰娘失去依靠后的孤寂哀伤,也暗示韦尚书去世后的萧条景象。“妆奁虫网厚如茧,博山炉侧倾寒灰。”“妆奁虫网厚如茧”“博山炉侧倾寒灰”,通过对泰娘闺房内妆奁、香炉等物品的描写,以虫网厚积、炉灰冰冷的细节,渲染出屋内的冷清荒废,侧面反映出泰娘生活的凄凉与无人问津。“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引出张公子这一人物,点明其身份与到来地点,为泰娘命运再次转折埋下伏笔,平静的叙述中暗伏波澜。“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自言买笑掷黄金”表现出张公子的豪爽与对泰娘的倾心,“月堕云中”运用比喻,暗示泰娘此后命运如月亮堕入云中般陷入不明朗的境地,预示着新的波折。“安知鵩鸟座隅飞,寂寞旅魂招不归。”“鵩鸟座隅飞”用贾谊遇鵩鸟而被贬的典故,暗示张公子遭遇变故,“寂寞旅魂招不归”渲染出泰娘失去依靠后孤独漂泊、魂无所依的凄凉,强化其悲剧色彩。“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运用秦嘉赠镜、韩寿偷香的典故,“秦嘉镜有前时结”写物是人非,泰娘的镜子还保留着从前装饰,“韩寿香销故箧衣”写香气消散,借旧物与典故传达出泰娘往昔美好不再,如今生活落寞的伤感。“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描绘出山城人烟稀少、江水空碧,在风雨交加的傍晚,断雁哀鸣、猿猴悲啼的凄凉景象,以景衬情,烘托出泰娘身处异乡、孤独寂寞、悲伤哀愁的心境。“朱弦已绝为知音,云鬓未秋私自惜。”“朱弦已绝为知音”用伯牙绝弦典故,表明泰娘因知音不再而不再弹奏,体现其对过往情感的珍视与决绝,“云鬓未秋私自惜”写她在青春尚在时就暗自惋惜命运,凸显其内心的无奈与悲叹。“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举目风烟非旧时”直抒胸臆,写出泰娘眼前景象已非往昔,感慨世事变迁、命运无常,“梦寻归路多参差”则以梦境中归路坎坷,表达其归乡不得、漂泊无依的痛苦与迷茫。“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以娥皇、女英洒泪成斑竹的典故自比,反问句式加强语气,表现出泰娘内心极度的悲伤,将自己的眼泪与典故中人物相联系,深化其哀痛之情,传达出无尽的哀怨与凄凉。
4. 作品点评
综观全诗,叙述、描写、议论浑然交融,语言凝练畅达,用典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人物形象鲜活逼真、感人至深。诗作既直面现实,于叙事中寄寓感怀与讽喻,忧思之中蕴含愤懑,实乃诗人“托以自伤”的抒情言志之作。
# 梦得最长于刻划,如《泰娘歌》“朱弦已绝为知音,云鬓未秋私自惜”,则如见狭邪人矜能炫色,摇摇靡泊之怀。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