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èng
shí
qián
biǎn
tái
zhōu
shāng
lín
lǎo
xiàn
zéi
zhī
què
wéi
miàn
bié
qíng
jiàn
sh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èng
gōng
chū
sàn
bìn
chéng
jiǔ
hòu
cháng
chēng
lǎo
huà
shī
wàn
shāng
xīn
yán
qiǎn
bǎi
nián
chuí
zhōng
xīng
shí
cāng
huáng
jiù
cháng
wǎng
xiè
hòu
duān
chū
jiàn
chí
biàn
便
xiān
shēng
yīng
yǒng
jué
jiǔ
chóng
quán
jìn
jiāo

译文

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朝廷把郑公贬去台州实在过于严厉,垂死之人却要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我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逐句剖析

"郑公樗散鬓成丝":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

# 成:一作如。,鬓: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散:指无用之才。,樗: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此指无用之才。

"酒后常称老画师":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

# 常称:郑虔自称。

"万里伤心严谴日":朝廷把郑公贬去台州实在过于严厉,

# 严谴:严厉的处罚。,万里:指台州。

"百年垂死中兴时":垂死之人却要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

# 垂死:一则虔年已老,眼看要死,再则遭贬,更足以速其死。当时两京收复,故曰中兴时。,百年:指人的一生。

"苍惶已就长途往":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

# 苍惶:一作伶俜。

"邂逅无端出饯迟":我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

# 饯:送行。

"便与先生应永诀":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

# 永诀:死别。郑虔已是一把年纪,又相去万里,以常理推之,料难再见,故曰“应永诀”。

"九重泉路尽交期":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 路:一作下。,九重泉:犹九泉或黄泉,谓死后葬于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这是一首送别兼贬谪主题的七言律诗。诗开篇描绘郑虔形象,为其鸣不平。颔联直抒对友人遭贬的同情与对严谴的愤慨。颈联写友人仓促启程,自己饯别迟到。尾联悲叹与友人恐成永诀。诗人巧用典故,如“樗散”。全诗层层递进,沉郁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其不公遭遇的痛心,是杜甫友情诗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由杜甫所作。至德二载(757年)冬,杜甫从鄜州返回长安。他的友人郑虔,虽有诗、书、画“三绝”之才,却一生坎坷,安史之乱前未被重用,战乱中又被叛军掳至洛阳。叛乱平定后,唐肃宗将郑虔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因对友人的遭遇深感同情,又遗憾未能当面送别,故而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兼贬谪题材的诗。描绘了友人郑虔被贬台州司户参军的遭遇,营造出伤感、无奈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惜别之情,借友人被贬这一事件写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郑公樗散鬓成丝”中“樗散”用《庄子》典故,以无用之材比喻郑虔不被重用,委婉表达对其遭遇的不平。衬托:“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通过郑虔仓促启程与自己饯别迟到,衬托出离别时的仓促与无奈。直抒胸臆:“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直接抒发对友人被贬的伤心,以及对在国家中兴时友人却遭重罚的愤慨。夸张:“万里伤心严谴日”中的“万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台州距离之远,强调了郑虔被贬之地的偏远,突出了郑虔遭遇的悲惨以及诗人为友人命运担忧、伤心的程度,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象征:“百年垂死中兴时”中“百年垂死”表面上是说郑虔年老体衰、生命垂危,实际上也象征着郑虔人生的衰落与坎坷。在国家中兴之时,他却遭遇贬谪,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其命运的可悲,也暗示了时代的动荡对个人的影响。细节描写:“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是细节描写,“仓皇”描绘出郑虔匆忙踏上贬谪之路的狼狈与无奈,“无端”“出饯迟”则写出诗人因未能及时与郑虔当面道别而产生的遗憾与愧疚,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两人分别时的仓促和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诗人用“樗散”这个典故,把郑虔比作无用之材,暗示他本就无政治野心,加上鬓发如丝,更不会有什么危害。酒后自称“老画师”,进一步说明郑虔为人单纯,并无非分之想。这两句看似在描绘郑虔的形象和日常言行,实则是为郑虔鸣冤,为后文的“严谴”做铺垫。颔联“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情感陡然强烈起来。“万里”突出被贬之地的遥远,“严谴”表达对郑虔受罚过重的愤慨。郑虔已是垂暮之年,却要遭受如此重罚,且是在大唐“中兴”之时,不该出现的处罚却偏偏发生了。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深刻地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一字一句都饱含血泪,强烈地表达出对“严谴”的不满。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承接“严谴”。因为处罚严苛,郑虔仓促踏上贬途,诗人连为他饯行都错过了,这不仅体现出离别时的仓促,更让我们感受到世事无常和诗人的无奈。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由“垂死”引发。郑虔年事已高,此番远贬,很可能命丧途中,与诗人再无相见之日。但即便如此,诗人仍表示哪怕到了九泉之下,也要与郑虔再续友情。这两句情真意切,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生离死别的悲痛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从对郑虔的形象刻画,到对其遭遇的同情、对处罚的愤慨,再到无奈的送别和生死不渝的友情表达,情感真挚浓烈,“从肺腑流出”,深刻展现了杜甫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不平之事的正义态度。

4. 作品点评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兼贬谪题材的诗。写作特色上,沉郁顿挫,用典巧妙,直抒胸臆与委婉抒情结合。在杜甫诗作中,它深刻反映了战乱时期文人的悲惨遭遇,是研究杜甫思想及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素材。虽非大众熟知名篇,但在送别与贬谪题材诗作中,以其真挚情感与高超艺术手法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便肮脏(“郑公樗散”句下)。张云:虔之受知,特因善画。第二句正是牢骚,正是“樗散”。想见当日情事(“仓皇已就”句下)。

唐杜甫《杜诗镜铨》

# 纪昀:“一气盘旋,清而不弱,非具大神力不能。然此只是诗家一体,陈后山始专以此见长。而“江西诗派”源出老杜之说亦从此而兴,杜实不以此为宗旨也。”冯班:“首四句微妙。”许印芳:“此章虽与前二诗(按指《题郑十八著作主人》等)同是一气,而较有沉郁顿挫之致。盖题本沈痛,诗亦随之而变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老杜度其终无量移之命,故诗云云。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古人不以成败论人,不以急难负友,其交谊真可泣鬼神。

明顾宸《杜律注解》

# 如中二联,清空一气,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诗至此,直可使署日霜飞,午时鬼泣,在七言律中尤难。

清卢世潅《杜诗胥钞余论》

# 《杜臆》:“首记其状,次记其言。两句已为虚撰一个影。卢世㴶曰:虔之贬,既伤其垂老陷贼,又阙于临行面别,故篇中傍徨特至。如中二联,清空一气,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诗至此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在七言律中尤难。末经作永诀之词,诗到真处,不嫌其直,不妨于尽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是一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三、四沈炼工敬,最有工力。五、六叙眼前情绪,老苍历落,觉见生峭,不沦率弱。一结白话耳,然是尽情放笔,无限淋漓,文进乎情,诗家至处也。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此是白描如话,清空一气,不著气象,不用典故一格。而风流骀荡,真意弥满,沈痛不忍读;而衔接承递一串,不伤直率,以笔笔顿挫也。顿挫者:句断,不将两句合一意,使中相连,中无罅隙,含蓄成叶子金。如杜此诗,虽似文体,一气而沈重,成锭子金也。收亦出场换意,清空如话之体,东坡所本,然沈著不及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吴星叟曰:“一片血汨,更不辨是诗是情。此等真境,非至性者,即文采陆离,不能造也。”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多种机缘凑泊之下所形成的特殊作晶。

现代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 郑虔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更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称赞他“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然而他的遭遇却很坎坷。安史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都吃不饱。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给他一个“水部郎中”的官儿,他假装病重,一直没有就任,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消息。可是当洛阳收复,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却给他定了“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情见于诗”的七律。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严谴”,不就是他的看法吗?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樗(初)”和“散”,见于《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庄子·人间世》载:有一木匠往齐国去,路见一高大栎树,人甚奇之,木匠却说:“‘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说郑公“樗散”,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人们常说:“酒后见真言。”郑虔酒后,有什么越礼犯分的言论没有呢?没有。他不过常常以“老画师”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不就行了吗?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要不然,在第三句中,凭什么突然冒出个“严谴”呢?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谴”。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啊!这是第一层。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可是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不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吗?这是第二层。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这是第三层。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不辨是诗是情。”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正因为“谴”得那么“严”,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诗的结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卢得水评这首诗,就说得很不错:“末竟作‘永诀’之词,诗到真处,不嫌其迫,不妨于尽也。”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不是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吗?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霍松林)

现代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 沈痛以气胜。

现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云“樗散”、云“酒”、云“老”、云“画师”,乃先生之微词。“中兴时”三字有代之悔意。所以贵有诗者,以此。后半走笔以极悲态,杜有“剑外忽传收蓟北”诸篇,大要此一法门,声容酷肖,哀乐取佞口耳。《大雅》之衰也。

现代河北大学出版社《唐诗评选》

# 绝不着色,字字至情。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 诗从肺腑中流出,四联两飘洒,两沈痛,相间成章。……三、四,还题中临老贬台,妙着“中兴时”三字,人沐更新雨露,郑偏自外栽培也。

现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途中望雨怀归》

下一篇:唐·戴叔伦《独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