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山吐月":四更天的时候,月亮从山间出来了,
"残夜水明楼":天亮前洒满清辉的水面映照着楼阁。
"尘匣元开镜":尘封已久的匣子中,镜子仿佛自动打开,
# 尘匣:指布满尘埃的镜匣。
"风帘自上钩":风轻轻吹过,帘子自己挂上了钩子。
# 钩:帘钩,喻下弦月。
"兔应疑鹤发":月光下的白兔可能疑惑为何有人头发如此斑白,
# 鹤发:白头发。形容老态。,兔:传说月中有白兔。
"蟾亦恋貂裘":就连那月中的蟾蜍也似乎眷恋着人的貂裘。
# 恋貂裘:指畏寒。蟾蜍畏寒与上文兔疑鹤发同义,言月亮历时已久,必入老境。,蟾: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
"斟酌姮娥寡":我斟酌着,嫦娥在月宫中孤单,
# 姮娥:嫦娥。传说嫦娥偷灵药,飞入月宫。姮,音恒。
"天寒耐九秋":但她能忍受那寒冷的天气,度过漫长的九秋。
# 耐:一作奈。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材为咏月诗。诗中描绘了四更时月亮从山间升起照亮楼台,尘封的镜子似自动打开,风将帘子挂上钩等景象,还借玉兔、蟾蜍、嫦娥等神话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嫦娥孤寂处境的悲悯。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月夜之景和相关的想象,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比喻:“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借比喻传递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珍视。“兔” 为月中玉兔,以其视角生出疑惑,不解人间为何有白发苍苍之人;“蟾” 即蟾蜍,似它这般也贪恋着高贵貂裘,以此形象地喻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倾心爱慕。景物描写:整首诗凭借细腻入微的景物刻画,融合充沛真挚的情感抒发,将诗人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与幽微深邃的内心天地一一呈现。
3. 分段赏析
“四更山吐月”点明时间已至深夜,一个“吐”字将月亮从山后缓缓升起的动态之美生动呈现;“残夜水明楼”勾勒出宁静水面与高耸楼阁的倒影,澄澈的水波映照着月色与楼影,光影交融间尽显清幽之境。诗人笔触由外及内,聚焦室内细微之处。“尘匣元开镜”暗示镜匣尘封已久,曾梳妆台前的日常场景如今只剩闲置的铜镜,暗含时光流逝之感;“风帘自上钩”则以灵动笔触描绘微风轻扬,将帘幕自然卷起挂上钩子的瞬间,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跃然纸上。“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两句,诗人巧妙借月中玉兔与蟾蜍的视角,展开奇妙想象。玉兔似在疑惑眼前白发之人历经多少岁月,蟾蜍亦贪恋华贵貂裘,以拟人化的比喻,委婉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时光易逝的喟叹。收尾“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诗人将目光投向神话中的嫦娥,以“斟酌”二字传达出深沉思索的意味,借嫦娥的孤寂映射自身心境。“天寒耐九秋”则直面渐冷的秋夜,在清冷与孤寂中,诗人甘愿忍受这份寒意,默默守候时光流转,尽显其超然又略带惆怅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