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xuē
zhàn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2
nián
huái
怀
zhuàng
chū
zhàng
jié
xīn
suí
lǎng
gāo
zhì
qiū
shuāng
jié
fēng
jīng
diàn
zhuǎn
zhàn
cháng
jué
yíng
suì
luò
xīng
chén
zhèn
juǎn
héng
yún
liè
huī
fēn
jìng
zài
jīng
miè
jiù
yuán
zhǔ
zhù
huá
xuān
chén
shā
jiǎn
zào
yǒu
cán
hén
làng
xiá
chuān
穿
shuǐ
jìng
fēng
bào
lián
hūn
shì
liú
rén
shì
shū
jīn
cháng
xiǎng
tiào
qián
zōng
gōng
liáo
shì

译文

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移动其优势兵力迅速如闪电,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逐句剖析

"昔年怀壮气":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

"提戈初仗节":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

# 仗节:有符节可持。节,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太宗于击薛举时已封为秦国公,已执掌了军权。,提戈:拿起武器。

"心随朗日高":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

"志与秋霜洁":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

# 与:一作“比”。

"移锋惊电起":移动其优势兵力迅速如闪电,

# 惊电起:喻行动之迅速如闪电。,移锋:移动其优势兵力。锋,兵器的尖端,引申为尖锐犀利。

"转战长河决":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

# 决:冲破堤岸。,长河:大河。

"营碎落星沉":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

# 落星:比喻名人的死亡。,营碎:军营被攻破。碎,破。

"阵卷横云裂":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

# 横云:横列的众多的敌兵。云,在这里比喻敌兵之多。,阵卷:阵地被席卷。

"一挥氛沴静":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

# 沴:即“沴气”。灾害不祥之气。,氛:预示灾祸的凶气。《国语·楚上》:“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注:“凶气为氛,吉气为祥。”

"再举鲸鲵灭":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

# 鲸鲵:即“鲸”。比喻为凶恶之敌。曹冏《六代论》:“扫除凶逆,剪灭鲸鲵。”

"于兹俯旧原":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 原:宽阔平坦之地。在这里指战场。《尔雅·释地》:“广平日原。”,俯:俯视。,于兹:现在。

"属目驻华轩":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

# 华轩:指贵人乘坐的车子。,驻:停留,停下来。,属目:注目。

"沉沙无故迹":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

# 故迹:指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痕迹。,沉沙:指战后被沙土埋没的兵器。

"减灶有残痕":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

# 减灶: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攻魏救韩。孙膑以魏军一向恃勇轻敌,因于进军时故意逐日减少宿营地的灶数,表示士卒逃亡,军无斗志,引诱魏军来追,而于马陵道设伏兵以待。庞涓果中计,追至马陵道遇伏,大败,庞涓阵亡(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浪霞穿水净":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

"峰雾抱莲昏":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 抱:一作“拖”。

"世途亟流易":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 流易:变化,移动不定。,亟:屡。,世途:人世的道路。

"人事殊今昔":人间万物,今昔非比。

# 人事:人世上的各种事情。

"长想眺前踪":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

# 踪:踪迹。

"抚躬聊自适":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 自适:自感惬意。适,惬意,高兴。,抚躬:抚摸着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主题围绕着往昔征战与今昔感慨展开。前十句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回忆了当年扫灭薛举时,诗人满怀壮气、仗节破敌的激烈战斗场景,展现其志节高洁如秋霜。后十句描述即位后的诗人暂停华轩,俯视旧日战地,通过“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等景象描写,表达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感怀。体现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世事变化的深刻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隋季乱世,群雄逐鹿。大业十三年(617年)夏,李渊携次子李世民自太原举义,挥师南下逾黄河,西进破潼关,于十一月定鼎长安,据渭水之险以控关中腹地。时陇西薛举父子据天水称秦帝,先都兰州,后徙秦州,拥众号称三十万,虎视眈眈。是年冬,薛仁杲率精锐十万直扑扶风,欲断唐室西陲门户。李世民请缨出征,以雷霆之势破敌于扶风城下,追击至陇山要隘,西秦锐气为之一挫。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殒命江都,五月李渊登基称帝。未几薛举病逝,世民乘势再攻陇右。时值浅水原之战前夕,唐军以深沟高垒困敌于高墌,待其粮秣匮乏、士卒离心,忽遣轻骑出其不意直捣中军。此役李世民亲率两千铁骑追亡逐北,终迫薛仁杲献城投降,陇右尽归唐境。此战乃新兴唐政权立国之初的关键较量:扶风初战粉碎西秦东进锋芒,折墌终战则荡平陇右割据。既解长安西顾之忧,更使突厥不敢轻启边衅,为后续经略山西、荡平河南奠定战略基石。待天下初定,诗人重临古战场,但见渭水东流依旧,陇山积雪皑皑,昔年金戈铁马之地已成阡陌纵横之乡,遂发思古幽情,慨然命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十句聚焦往昔扫灭薛举的征战场景,生动追述了李世民当年满怀豪情壮气、秉持气节大破敌军的英勇过往,“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尽显其高尚志向与无畏气魄。后十句则笔锋一转,描绘李世民即位后,暂停车驾,瞩目俯视旧日战地的情形。整首诗风格雄放宏拔,字里行间饱含动感与力度,在展现胜利后自豪之情的同时,又隐隐流露出因时光匆匆流逝而生的淡淡哀愁,通过对往昔战事与当下心境的呈现,深刻抒发了对历史和岁月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将过去征战时的情景与如今太平时代进行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更迭的深沉思考。比喻:把自己的志向比作“秋霜”,突出其志向的纯洁、坚定,如秋霜般高洁不污。同时,“心随朗日高”将内心的状态比作高挂的朗日,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光明与高远。引用:提到“减灶”时,引用了《史记・孙子传》中齐将孙膑增兵减灶的计谋,丰富了文本内容,使“减灶”这一说法更具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补足了对战争描写,表明战争不仅有战场上的武力对抗,还有帷幄中的智谋较量。借景抒情:“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诗人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沉沙、残痕以及周围的水光山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沧桑的氛围,借此抒发了对往昔战事的追忆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此句点明诗人青年时期(约20岁)的军事生涯起点。隋末群雄割据,李世民以秦国公身份率军征讨薛举,诗中“提戈仗节”既指执掌兵权的史实(薛举之战时李世民已封秦国公),亦暗含对少年英姿的追忆。“壮气”与“初”字呼应,凸显其初露锋芒的锐意与抱负。​​“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以自然意象比喻心志:心胸如朗日般高远,志节如秋霜般清白。此联通过“日”“霜”的纯净意象,塑造出李世民作为军事统帅的磊落胸襟与道德自律,既是对个人品格的标榜,亦为后文征战胜利的铺垫。​“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以动态比喻战场攻势:“惊电”状行军之迅疾,“长河决”喻战势之磅礴。两句通过“移锋”“转战”的连续动作,展现唐军势如破竹的战斗力,突显李世民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动词“起”“决”强化了战争场面的激烈与不可阻挡。​​“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以夸张意象渲染战场惨烈:敌军营垒如陨星崩塌,阵势如乌云溃散。此联通过“碎”“沉”“裂”等动词,将抽象战况具象化,暗含对敌军(薛仁杲部)溃败的蔑视,亦体现唐军摧枯拉朽的军事优势。​​“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总结战役结果:“氛沴”(灾气)消散喻战事平息,“鲸鲵”(凶逆)伏诛指薛举势力覆灭。两句以递进结构展现战争的双重胜利——既平定叛乱,又铲除祸根,呼应后文“世途亟流易”的今昔对比,暗含对盛世奠基的自豪。​​“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转写当下重游战场的场景:“俯旧原”体现帝王视角的俯察,“驻华轩”(帝王车驾)暗示身份转变。此联通过空间(战场)与身份(君王)的对照,为后文历史沉思埋下伏笔,突显今昔地位与心境的差异。​​“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以细节描写战场遗存:“沉沙”指兵器湮没,“减灶”用孙膑诱敌典故(《史记》),暗示当年智胜敌军的战术。此联虚实结合,既写实景荒芜,又借典故点明胜利背后的谋略,深化历史厚重感。​​“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转写自然景物以烘托心境:晚霞映水、峰雾缭绕的朦胧画面,与上文战争惨烈形成反差。此联以静谧之景消解历史血腥,暗含诗人对和平的珍视,亦为尾联的哲思铺垫。​​“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直抒历史兴亡之叹:“亟流易”(急速变迁)与“殊今昔”(今昔迥异)点明盛衰无常的规律。此联以冷峻笔触收束全诗,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朝代更迭的宏观观照,体现李世民作为帝王的深沉历史意识。​​“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收束于自我省思:“眺前踪”呼应开篇“昔年”,“抚躬自适”则流露功成身退的释然。此联以谦和姿态收尾,既肯定功绩,又淡化帝王权威,展现李世民罕见的自省精神,与贞观之治的治国理念相契合。

4. 作品点评

《经破薛举战地》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开篇二句与结尾二句采用散句,而中间部分皆为成对的联句,层层铺排而下,颇具后世排律的风貌,只是在平仄上并不遵循粘对规则。从语言层面看,其工整性与词性对偶方面,传承了齐梁诗的特质,在唐诗逐步向排律演变的进程中,此诗发挥了引领风气之先的作用,堪称唐诗发展探索阶段的创新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英毅之气,勃勃行楮间。钟伯敬谓太宗诗终带陈隋滞响,读之不能畅人,似非通论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

#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十字足抵范蔚宗叙昆明。“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沉郁顿挫,与汉高过沛歌风同一气象。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清康熙皇帝《全唐诗》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春》

下一篇:唐·霍总《采莲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