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怀壮气":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
"提戈初仗节":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
# 仗节:有符节可持。节,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太宗于击薛举时已封为秦国公,已执掌了军权。,提戈:拿起武器。
"心随朗日高":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
"志与秋霜洁":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
# 与:一作“比”。
"移锋惊电起":移动其优势兵力迅速如闪电,
# 惊电起:喻行动之迅速如闪电。,移锋:移动其优势兵力。锋,兵器的尖端,引申为尖锐犀利。
"转战长河决":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
# 决:冲破堤岸。,长河:大河。
"营碎落星沉":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
# 落星:比喻名人的死亡。,营碎:军营被攻破。碎,破。
"阵卷横云裂":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
# 横云:横列的众多的敌兵。云,在这里比喻敌兵之多。,阵卷:阵地被席卷。
"一挥氛沴静":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
# 沴:即“沴气”。灾害不祥之气。,氛:预示灾祸的凶气。《国语·楚上》:“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注:“凶气为氛,吉气为祥。”
"再举鲸鲵灭":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
# 鲸鲵:即“鲸”。比喻为凶恶之敌。曹冏《六代论》:“扫除凶逆,剪灭鲸鲵。”
"于兹俯旧原":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 原:宽阔平坦之地。在这里指战场。《尔雅·释地》:“广平日原。”,俯:俯视。,于兹:现在。
"属目驻华轩":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
# 华轩:指贵人乘坐的车子。,驻:停留,停下来。,属目:注目。
"沉沙无故迹":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
# 故迹:指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痕迹。,沉沙:指战后被沙土埋没的兵器。
"减灶有残痕":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
# 减灶: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攻魏救韩。孙膑以魏军一向恃勇轻敌,因于进军时故意逐日减少宿营地的灶数,表示士卒逃亡,军无斗志,引诱魏军来追,而于马陵道设伏兵以待。庞涓果中计,追至马陵道遇伏,大败,庞涓阵亡(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浪霞穿水净":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
"峰雾抱莲昏":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 抱:一作“拖”。
"世途亟流易":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 流易:变化,移动不定。,亟:屡。,世途:人世的道路。
"人事殊今昔":人间万物,今昔非比。
# 人事:人世上的各种事情。
"长想眺前踪":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
# 踪:踪迹。
"抚躬聊自适":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 自适:自感惬意。适,惬意,高兴。,抚躬:抚摸着身体。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十句聚焦往昔扫灭薛举的征战场景,生动追述了李世民当年满怀豪情壮气、秉持气节大破敌军的英勇过往,“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尽显其高尚志向与无畏气魄。后十句则笔锋一转,描绘李世民即位后,暂停车驾,瞩目俯视旧日战地的情形。整首诗风格雄放宏拔,字里行间饱含动感与力度,在展现胜利后自豪之情的同时,又隐隐流露出因时光匆匆流逝而生的淡淡哀愁,通过对往昔战事与当下心境的呈现,深刻抒发了对历史和岁月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将过去征战时的情景与如今太平时代进行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更迭的深沉思考。比喻:把自己的志向比作“秋霜”,突出其志向的纯洁、坚定,如秋霜般高洁不污。同时,“心随朗日高”将内心的状态比作高挂的朗日,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光明与高远。引用:提到“减灶”时,引用了《史记・孙子传》中齐将孙膑增兵减灶的计谋,丰富了文本内容,使“减灶”这一说法更具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补足了对战争描写,表明战争不仅有战场上的武力对抗,还有帷幄中的智谋较量。借景抒情:“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诗人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沉沙、残痕以及周围的水光山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沧桑的氛围,借此抒发了对往昔战事的追忆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此句点明诗人青年时期(约20岁)的军事生涯起点。隋末群雄割据,李世民以秦国公身份率军征讨薛举,诗中“提戈仗节”既指执掌兵权的史实(薛举之战时李世民已封秦国公),亦暗含对少年英姿的追忆。“壮气”与“初”字呼应,凸显其初露锋芒的锐意与抱负。“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以自然意象比喻心志:心胸如朗日般高远,志节如秋霜般清白。此联通过“日”“霜”的纯净意象,塑造出李世民作为军事统帅的磊落胸襟与道德自律,既是对个人品格的标榜,亦为后文征战胜利的铺垫。“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以动态比喻战场攻势:“惊电”状行军之迅疾,“长河决”喻战势之磅礴。两句通过“移锋”“转战”的连续动作,展现唐军势如破竹的战斗力,突显李世民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动词“起”“决”强化了战争场面的激烈与不可阻挡。“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以夸张意象渲染战场惨烈:敌军营垒如陨星崩塌,阵势如乌云溃散。此联通过“碎”“沉”“裂”等动词,将抽象战况具象化,暗含对敌军(薛仁杲部)溃败的蔑视,亦体现唐军摧枯拉朽的军事优势。“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总结战役结果:“氛沴”(灾气)消散喻战事平息,“鲸鲵”(凶逆)伏诛指薛举势力覆灭。两句以递进结构展现战争的双重胜利——既平定叛乱,又铲除祸根,呼应后文“世途亟流易”的今昔对比,暗含对盛世奠基的自豪。“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转写当下重游战场的场景:“俯旧原”体现帝王视角的俯察,“驻华轩”(帝王车驾)暗示身份转变。此联通过空间(战场)与身份(君王)的对照,为后文历史沉思埋下伏笔,突显今昔地位与心境的差异。“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以细节描写战场遗存:“沉沙”指兵器湮没,“减灶”用孙膑诱敌典故(《史记》),暗示当年智胜敌军的战术。此联虚实结合,既写实景荒芜,又借典故点明胜利背后的谋略,深化历史厚重感。“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转写自然景物以烘托心境:晚霞映水、峰雾缭绕的朦胧画面,与上文战争惨烈形成反差。此联以静谧之景消解历史血腥,暗含诗人对和平的珍视,亦为尾联的哲思铺垫。“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直抒历史兴亡之叹:“亟流易”(急速变迁)与“殊今昔”(今昔迥异)点明盛衰无常的规律。此联以冷峻笔触收束全诗,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朝代更迭的宏观观照,体现李世民作为帝王的深沉历史意识。“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收束于自我省思:“眺前踪”呼应开篇“昔年”,“抚躬自适”则流露功成身退的释然。此联以谦和姿态收尾,既肯定功绩,又淡化帝王权威,展现李世民罕见的自省精神,与贞观之治的治国理念相契合。
4. 作品点评
《经破薛举战地》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开篇二句与结尾二句采用散句,而中间部分皆为成对的联句,层层铺排而下,颇具后世排律的风貌,只是在平仄上并不遵循粘对规则。从语言层面看,其工整性与词性对偶方面,传承了齐梁诗的特质,在唐诗逐步向排律演变的进程中,此诗发挥了引领风气之先的作用,堪称唐诗发展探索阶段的创新尝试。
# 英毅之气,勃勃行楮间。钟伯敬谓太宗诗终带陈隋滞响,读之不能畅人,似非通论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
#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十字足抵范蔚宗叙昆明。“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沉郁顿挫,与汉高过沛歌风同一气象。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清康熙皇帝《全唐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