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hū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sān
yuè
sān
shí
chūn
guī
chóu
chàng
wèn
chūn
fēng
míng
zhāo
yīng
zhù
sòng
chūn
jiāng
shàng
juàn
juàn
dōng
西
dàn
jiàn
shuǐ
huā
fēn
fēn
zhī
shù
rén
shēng
xíng
liǎng
tíng
jìn
qián
chéng
qián
chéng
duō
bīng
dāo
shuǐ
huǒ
jìn
wéi
zhī
wéi
yǒu
lǎo
dào
lái
rén
jiān
chù
gǎn
shí
liáng
wèi
chí
nán
shù
jīn
sòng
chūn
xīn
xīn
bié
qīn

译文

三月三十日这一天,春天即将归去,而天色也渐渐晚了。满怀惆怅地询问春风,明天恐怕就留不住你了吧。我在曲江边送别春天,满怀眷恋地时而向东看,时而向西望。只看见那飘落在水面上的落花,纷纷扬扬,数也数不清。人生就如同匆匆的旅人,双脚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每天都在向着前方行进,可这前方的路程究竟还有多远呢?战争、火灾和水灾这些灾祸,都还可以设法躲避。可唯有衰老的到来,在这世间是没有地方可以躲避的。感慨时光流逝,心中的情绪难以自抑,我独自倚靠在池塘南边的树上。今天送别春天的心情,就好像是与亲友分别一样。

逐句剖析

"三月三十日":三月三十日这一天,

"春归日复暮":春天即将归去,而天色也渐渐晚了。

"惆怅问春风":满怀惆怅地询问春风,

"明朝应不住":明天恐怕就留不住你了吧。

"送春曲江上":我在曲江边送别春天,

"眷眷东西顾":满怀眷恋地时而向东看,时而向西望。

"但见扑水花":只看见那飘落在水面上的落花,

"纷纷不知数":纷纷扬扬,数也数不清。

"人生似行客":人生就如同匆匆的旅人,

"两足无停步":双脚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

"日日进前程":每天都在向着前方行进,

"前程几多路":可这前方的路程究竟还有多远呢?

"兵刀与水火":战争、火灾和水灾这些灾祸,

"尽可违之去":都还可以设法躲避。

"唯有老到来":可唯有衰老的到来,

"人间无避处":在这世间是没有地方可以躲避的。

"感时良为已":感慨时光流逝,心中的情绪难以自抑,

"独倚池南树":我独自倚靠在池塘南边的树上。

"今日送春心":今天送别春天的心情,

"心如别亲故":就好像是与亲友分别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春》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此诗聚焦暮春这一特定时段,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此时的独特景象,同时融入自身真切感受,并非单纯写景,更是借景抒怀,将暮春之景与内心思绪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赋予春风以人的行为和情感,诗人向春风发问,仿佛春风能回应,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离去的不舍与惆怅。比喻:“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将人生比作行客,形象地说明人生如过客般匆匆,脚步不停,突出时光流逝的特点。对比:“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将兵刀、水火这些可以躲避的事物与无法逃避的衰老进行对比,强化了对衰老不可避免的无奈之感。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点明送春的时间,描绘春归日暮的场景,通过与春风的对话,直接抒发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惆怅之情,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四句:“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描写在曲江边送春的具体情景,诗人眷恋不舍地环顾四周,只看到纷纷扑水的水花,以景衬情,烘托出内心的惆怅和对春天的留恋。再四句:“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由送春联想到人生,把人生比作不停前行的行客,对前程发出疑问,引发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使诗歌的内涵得到深化。最后八句:“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感时良为已,独倚池南树。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通过对比,突出衰老的不可避免,进一步感慨时光,最后以送春如别亲故,将对春天的不舍之情推向高潮,收束全诗,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月》

下一篇:唐·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