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ūn
jiàn
gōu
shàng
yīng
bǎo
fēi
chè
yān
néng
zuò
táng
shàng
yàn
xián
yán
rén
kuàng
dàng
miǎn
yán
jiǔ
zài
wáng
hóu
jiān
wèi
shì
náng
zhōng
cān
míng
zhāo
qiě
lán
tián
shān

译文

先生,你不见那放鹰人臂套上的鹰,一旦吃饱后就迅速飞去。怎么能作那厅堂上的燕子,只知衔泥为自己筑巢去依附时贵的权势之家。我这个人生性心胸开阔不受约束,缺少一副厚脸皮,怎么可以久处在王侯权贵之中呢?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暂且进入蓝田山去试一试吧。

逐句剖析

"君不见鞲上鹰":先生,你不见那放鹰人臂套上的鹰,

# 君不见鞲上鹰:杜甫多以鹰拟人或自拟,这里也是自比。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

"一饱则飞掣":一旦吃饱后就迅速飞去。

# 飞掣:犹飞去。

"焉能作堂上燕":怎么能作那厅堂上的燕子,

# 燕:比喻小人。

"衔泥附炎热":只知衔泥为自己筑巢去依附时贵的权势之家。

"野人旷荡无腼颜":我这个人生性心胸开阔不受约束,缺少一副厚脸皮,

# 腼颜:犹厚颜。

"岂可久在王侯间":怎么可以久处在王侯权贵之中呢?

"未试囊中餐玉法":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

"明朝且入蓝田山":明天暂且进入蓝田山去试一试吧。

# 蓝田:山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出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去矣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杂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诗中以鹰自比,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不愿依附权贵的高尚品格,通过与“堂上燕”的对比,表达了对钻营附势之人的不屑,同时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欲归隐山林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参军不久,他曾多次向官府献上赋颂,却未得到赏识录用,深感在众多王侯权贵间做小官的无奈与憋屈,于是萌生去意,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人生态度与抉择的杂言古诗。前两句以“鞲上鹰”自喻,表明自己如鹰般渴望自由翱翔;中间以“堂上燕”象征攀附权贵的小人,凸显自己与之不同;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打算尝试求仙学道、归隐蓝田山的想法。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鞲上鹰”的自由不羁与“堂上燕”的附炎趋势进行对比,突出诗人与阿谀奉承之人的不同,强化了诗歌的主题。直抒胸臆:“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自身的人生追求,使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比喻:诗中以“堂上燕”比喻攀附权贵的小人。这些小人如同堂上燕,为了获取利益,一味地趋炎附势,通过“衔泥”等行为来迎合权贵,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类人的丑恶嘴脸,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不屑。象征:开篇以“鞲上鹰”象征诗人的自由追求。鹰本就有翱翔天际的特质,“鞲上鹰”在吃饱后便会“飞掣”而去,象征着诗人不愿被束缚于官场的樊笼,内心渴望摆脱现状,像鹰一样自由施展抱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则飞掣”,诗人以鞲上鹰自比,说鹰吃饱后就会迅速飞走,象征自己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安稳,内心向往自由,渴望施展抱负。“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用反问语气,表明自己绝不愿像堂上燕那样,为了私利而攀附权贵,体现了诗人的清高与正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诗人称自己生性豁达,没有厚颜攀附权贵的习性,直接抒发了对在王侯间周旋的厌倦,点明不愿久留官场的态度。“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借“餐玉法”和“蓝田山”,含蓄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官场,尝试别样生活,寻找内心宁静的愿望。

4. 作品点评

《去矣行》体现了杜甫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自由的向往。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鲜明地展现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抉择。在艺术上,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形象生动,直抒胸臆则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杜甫在特定人生阶段的心境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旷荡无腼颜”,此公向道本色。读此诗何等气岸!穷益坚,老益壮,此公有焉。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鲍钦止曰:天宝十四载,公在率府,因欲辞职,作《去矣行》。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王阮亭曰:胸次海阔天空。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文规《句》

下一篇:唐·李白《舞曲歌辞·白鸠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