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mèng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1
hǎi
tāo
jiàn
jiàn
shēn
huí
guī
mèng
qiān
jīn
páng
cǎo
xiū
duō
shì
qiáng
wài
yīng
shēng
kěn
yǒu
xīn
wǎn
xiàng
bēi
duàn
gěng
lán
jiāo
jiǔ
zhī
yīn
tān
cái
bài
zhèn
shuí
xiāng
bào
shū
jīn
xún

译文

陆地与大海上波涛渐渐变得深邃,一场返回故乡的梦抵得上千两黄金。路边的青草啊,就不要再多事了,墙外黄莺的啼叫声,难道真的会有理解人心情的心意吗。傍晚时分独自对着墙角,悲叹自己如折断的草木梗般漂泊无依,深夜里洒酒自饮,为失去的知音痛哭失声。因贪求钱财而兵败的往事,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其中苦涩,如今像鲍叔牙那样知我懂我的人,已无处寻觅。

逐句剖析

"陆海波涛渐渐深":陆地与大海上波涛渐渐变得深邃,

"一回归梦抵千金":一场返回故乡的梦抵得上千两黄金。

"路傍草色休多事":路边的青草啊,就不要再多事了,

"墙外莺声肯有心":墙外黄莺的啼叫声,难道真的会有理解人心情的心意吗。

"日晚向隅悲断梗":傍晚时分独自对着墙角,悲叹自己如折断的草木梗般漂泊无依,

"夜阑浇酒哭知音":深夜里洒酒自饮,为失去的知音痛哭失声。

"贪财败阵谁相悉":因贪求钱财而兵败的往事,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其中苦涩,

"鲍叔如今不可寻":如今像鲍叔牙那样知我懂我的人,已无处寻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梦》是唐代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陆海间的波涛渐渐变深,点明归乡路途的艰险,又说一次归乡的梦抵得上千金,凸显归乡愿望的迫切与归乡梦的珍贵;颔联提到路旁的草色、墙外的莺声,暗示这些事物无法慰藉内心的愁绪;颈联刻画日暮时分独自对着墙角,为自己像断梗一样漂泊无依而悲伤,夜晚很深时还在借酒浇愁,为失去知音而痛哭的情景;尾联感慨那些因贪财而败坏事业的人无人了解,又叹惜如今再也找不到像鲍叔牙那样能识别人才、重情重义的知己。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沉郁,既抒发了对归乡的渴望与漂泊的愁苦,也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陆海波涛渐渐深,一回归梦抵千金”,开篇用“陆海波涛”暗喻人生困境如波涛般逐渐加深,“渐渐”二字强化了困境蔓延的紧迫感。后句“一回归梦抵千金”直抒胸臆,将“归梦”的价值与“千金”对比,突出其对归乡的极度渴望,再贵重的财物,也不及一场能回到故乡的好梦,情感浓烈而直白。颔联“路傍草色休多事,墙外莺声肯有心”转向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却暗含孤寂。“休多事”是对路边草色的嗔怪,“肯有心”是对墙外莺声的反问,看似责备草木无情,实则以无理之怨写深切孤独:连最寻常的草木虫鸟都不肯为自己停留,更显诗人漂泊中无人相伴的凄凉。颈联“日晚向隅悲断梗,夜阑浇酒哭知音”具体刻画了日与夜的悲苦。“日晚向隅”写诗人独自缩在角落,“断梗”以被折断的草木自比,形容漂泊无依;“夜阑浇酒”则是深夜借酒消愁,却只能“哭知音”,知音不在,连借酒倾诉的对象都没有。两句通过时间与动作的细节,将抽象的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哀婉动人。尾联“贪财败阵谁相悉,鲍叔如今不可寻”用典深化主题。“贪财败阵”指诗人因现实压力,陷入困境,“谁相悉”发出无人理解的叹息;“鲍叔”化用管仲与鲍叔牙的典故,以“如今不可寻”直诉知音难觅的遗憾。典故的运用让情感更厚重,也暗含对真诚理解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木兰》

下一篇:唐·罗虬《比红儿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