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zàn
gōng
fá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àng
lái
qiū
fēng
rán
huāng
shēn
yuàn
shuāng
dǎo
bàn
chí
lián
fàng
zhú
nìng
wéi
xìng
kōng
chán
xiāng
féng
chéng
宿
lǒng
yuè
xiàng
rén
yuán

译文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山野,宠辱不过是虚空。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逐句剖析

"杖锡何来此":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

# 此:一作久,杖锡:手持锡仗。锡仗,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姻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震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

"秋风已飒然":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 飒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雨荒深院菊":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

"霜倒半池莲":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放逐宁违性":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

# 违:一作亏,宁:岂能。

"虚空不离禅":身居山野,宠辱不过是虚空。

# 虚空:荒野无人之处。赞公土室在山野。

"相逢成夜宿":今夜与您相逢共宿,

"陇月向人圆":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 陇月:洁白明亮的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赞公房》乃杜甫笔下的一首五言律诗佳作,此诗借描绘京中大云寺主赞公虽遭迁谪,心境却不为所动的情景,深刻阐述了悟透虚空真谛的禅理佛机。诗篇由赞公的迁谪际遇开篇,至“陇月”之圆满景象作结,巧妙勾连。尽管赞公身处菊花荒芜、莲花倾倒的萧瑟之境,满目凄凉,但他依然坚守着释家的本真之心,不为外物所动。“荒”字与“倒”字的运用,以瘦硬之笔生出新颖之意,预示着宋诗风格的先河。全诗笔力劲健,意境圆融流转,其中蕴含的禅机深意,因“虚空”之境而愈发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宿赞公房》这首诗是杜甫所写。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深秋时节身处秦州,此时他经历了战乱流离、仕途不顺等种种坎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意外地与旧友赞公重逢。赞公原本是长安大云寺的住持,曾在杜甫留居寺内时给予他热情的款待和赠送。如今,两人在流寓中再次相遇,杜甫深感欣喜与感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赞公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身处异乡、思念故土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宿赞公房》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具有禅意的诗作。此诗开篇即以疑问形式引人入胜,却故意留下悬念不予解答;随后,第二、三、四句细腻描绘了秋风萧瑟中,赞公禅房周遭的荒凉景象,院中的菊花因雨而荒芜,池中的莲花受霜而倾倒,这一切皆是亲眼所见。接下来的颈联,则高度赞扬了赞公即便身处放逐之境,亦不改其高洁情操,坚守禅心。至于尾联,则巧妙地以夜色为笔,点题“宿”字,同时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整首诗不仅生动记录了诗人在夜宿赞公土室时的所见所感,更深情地赞美了赞公的守禅本性,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他乡遇故知的深切喜悦,以及那份超脱尘世的禅意与趣味。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三句,诗人通过描绘秋风、秋雨、荒菊、倒莲等自然景象,将内心的情感寓于其中。借景抒情:秋风萧瑟、秋雨荒凉、菊花荒芜、莲花倾倒,这些景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赞公禅房所在环境的萧条凄凉,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对比:诗中的“雨荒深院菊”与“霜倒半池莲”两句,通过对比自然景象的衰败与荒凉,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凄清与萧瑟。这种对比的手法也巧妙地突出了赞公即便身处逆境也不改其性的高尚品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直接抒情:“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赞公坚守本性的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诗人的疑问开篇,直接点出赞公手持锡杖前来的情景,同时借“秋风已飒然”描绘了当时的季节与氛围。秋风飒然,既暗示了时局的动荡和人生的漂泊,也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凄凉、萧瑟的基调。“杖锡何来此”一句,以反诘的方式起笔,不仅点明了赞公的到来,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惊愕与意外之情。此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诗人对命运多舛的无奈与感慨。颔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破败。秋雨使得深院中的菊花荒芜,秋霜则让池塘中的莲花倾倒。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象,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与赞公身处的艰难境遇。通过“雨荒”与“霜倒”的对比,诗人将环境的凄凉与内心的孤寂融为一体,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颈联是诗人的情感转折之处。诗人笔锋一转,将秋戚之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平和与宁静。赞公深通佛法,无论外境如何变化,都不能动摇他的清净心。在赞公看来,一切万法无非真如,放逐本身也不离空性,就如虚空也是禅的一种体现。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赞公高尚品质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对佛法的一种感悟与领悟。在赞公身边,诗人也感受到了几分宁静与安详,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片虚空之中。尾联以“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作结,既点明了题意,与开篇相呼应;又以明月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禅心空明、能出种种违顺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整首诗在宁静与安详的氛围中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前三句洋溢着深厚的禅意。在世俗之人的视角里,遭受贬谪,境遇悲苦,定会心生哀愁,神情黯然。但对禅门修行者而言,世间万有,诸般烦恼,皆源自内心,故而皆为空幻不实之物。唯有通过不懈的精进修行,参禅悟道,方能领悟万物皆空的微妙真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与觉悟,达到无执无挂、无喜无忧、心胸豁达、自在无拘的境界。诗中提及的僧人赞公,并未因个人贬谪的凄清境遇而哀伤,对世事变迁持开放接纳之态,淡然处之,这正是他深谙禅定般若、体悟万物皆空智慧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颔联对仗工整,用字精准,以“荒”“倒”二字道出如今的冷落身世。

现代王春红《禅诗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咏小山》

下一篇:唐·韩偓《两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