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wài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3
sài
wài
tōu
ér
sài
nèi
bīng
shèng
jūn
xiāo
gàn
wàng
shēng
píng
zhuàng
wèi
zuò
cháo
tíng
bái
tǐng
yóu
xíng
shǐ
使
róng
shàng
zhǐ
yīng
yōu
guó
shì
shēng
hàn
wáng
zhái
qín
tián
jīn
jiāng
jūn
róng

译文

为抵御塞外的贼寇在塞内屯兵列阵,圣明的君主励精图治渴望四海升平。朝廷要员身居高位不为国事谋划,士兵的大木棍仍驱赶着流离的妇女前行。军事行动中拿不出妙计良策,所谓的忧国忧民也不过是虚张声势。如今却坐拥着可媲美汉朝诸王的豪门大宅,秦国高官一样多的田产土地,想必将军也是深以为荣吧。

逐句剖析

"塞外偷儿塞内兵":为抵御塞外的贼寇在塞内屯兵列阵,

# 塞内兵:指各藩镇的军队,不作保卫国家的事,反而制造内乱,滋扰百姓。,偷儿:小偷。指可能随时进犯中原的外族侵略者。

"圣君宵旰望升平":圣明的君主励精图治渴望四海升平。

# 宵旰:天不亮就穿衣上朝,天晚了才吃饭休息。

"碧幢未作朝廷计":朝廷要员身居高位不为国事谋划,

# 碧幢:即碧油幢,青绿色油布帷幕。

"白梃犹驱妇女行":士兵的大木棍仍驱赶着流离的妇女前行。

# 白梃:白色棍棒。

"可使御戎无上策":军事行动中拿不出妙计良策,

# 御戎:防御外族侵略。

"只应忧国是虚声":所谓的忧国忧民也不过是虚张声势。

# 虚声:空话。

"汉王第宅秦田土":如今却坐拥着可媲美汉朝诸王的豪门大宅,秦国高官一样多的田产土地,

# 汉王第宅:指皇帝封赏将军的房宅与土地。王,一作皇。

"今日将军已自荣":想必将军也是深以为荣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外》是唐代文学家罗隐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罗隐以独特视角,对塞外边疆与塞内朝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细致的观察。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塞外的景象与塞内的状况并置呈现,于鲜明反差中,深刻地表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殷切期盼。与此同时,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统治者的深切失望。他们未能精心谋划出有效的治国方略,反而一味驱赶百姓,对国家安危全然不顾,尽显昏聩与失职。诗的末尾,罗隐借助汉王与将军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功名与地位的深刻反思。此诗兼具社会批判的锐利锋芒,又带有自我审视的内敛意味,宛如一面镜子,给读者以启迪与深思,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政治治理以及个人追求等诸多层面进行深入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通过汉王和将军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和地位的反思,揭穿军功集团借国家危机攫取私利的本质。

2. 分段赏析

首联“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开篇即以尖锐对比切入:塞外盗匪横行与边防士兵空耗形成双重困境,而朝廷君王虽日夜忧勤,却难掩盛世虚妄。一个“偷”字暗讽边将无能,守土者反成祸患。颔联“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揭露统治阶层腐朽本质。“碧幢”代指将帅旌旗,却未见战略筹谋;“白梃”即木杖,象征粗暴征兵手段,连老弱妇孺都被强征入伍。虚张声势的军威与民生凋敝形成强烈反差。颈联“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直指朝堂弊政:应对外敌既无良策,所谓忧国情怀更成空谈。两个“无”字层层递进,将军事懦弱与政治虚伪暴露无遗,批判锋芒直指统治中枢。尾联“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借古喻今,汉王宫室与秦国沃土本应象征基业长青,而今将领却借战功中饱私囊。通过历史镜像对照,揭穿军功集团借国家危机攫取私利的本质,深化全诗批判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行路难三首》

下一篇:唐·王勃《春游》

猜你喜欢